當教育漸漸不再是稀有資源

在劇烈變動的時代,善於學習的人們將會擁有未來。那些自認已經不需要學習的人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只適用於那已不再存在的過去。 Eric Hoffer。
圖片出處:http://www.flickr.com/photos/kathyschrock/3548570476/in/photostream/

在上一代的經濟體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種稀少資源,我們只有固定供給的老師,教授,助教,固定供給的學校,固定供給的教室,課桌椅…等等,教育成本是一定的,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就一定得到學校去接受教育,跟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種體制,你當然可以自己買書進修,但是不到學校,你絕對沒有辦法跟同儕切磋,跟老師請益。
而且在這樣的體制下,教育一定跟學位掛上勾,你沒有辦法自由地學你想學的東西,先多多嘗試,再看看學位對你來說,有沒有那個價值,如果真的要如此,你只能跟賈伯斯一樣輟學,然後躲在學校裡面旁聽,這樣真的很討厭(It sucks)!
為了應付這種自由教育的需求,我們開始有夜間部,有空中大學,有進修推廣學分班等等 …,可是這些東西還是很鳥,如果我住在阿里山上,但是我想要聽某位台大大師教授的課程,我不可能在每天下班後跳上高鐵直奔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時間與費用的成本都太高,更別說是國外知名大學開的課了,這樣的教育,仍然是種難得的稀有財。
後來到了 21 世紀 XD !這個世紀最大的好處是無所不在的資訊與內容,好端端的躺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
我們從基礎教育說起吧。

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 與 均一教育平台

可汗學院,這在美國基礎教育圈中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東西。 
說起來這個東西的起源也很有意思,2004年的年底,Khan 這個孟加拉裔的美國人開始當他表妹Nadia的家教,教了一陣子以後,發現他其他的親戚朋友們也有這樣的需求,他就開始錄製教學的影片,並上傳到 YouTube 上面。慢慢地,慢慢地,到了 2009 年的時候,原本在避險基金當分析員,座領高薪的 Khan 辭掉了他的工作,全心投入影片的製作與經營,可汗學院於是誕生。
可汗學院的營運經費都是靠捐款得來的,捐款人中不乏好幾屆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旗下的基金會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Google ,還有其他美國有錢的大咖,看起來美國這些大咖真的很注重下一代美國人的教育改善,難怪這個國家會強。
比爾蓋茲還說過:『他老婆讓他辭職專心作可汗學院那天真的是個美好的一天,因為我們把約 160 左右的 IQ 從避險基金那邊搶了過來,投入到用好工具進行群眾教育這件事情上面』。
說實話,這個 Khan Academy 真的很屌,自己上去看看,他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應有盡有(只不過都是英文的),不管是物理,化學,數學,程式設計,歷史… 等,甚至還邀請創業家分享一了一系列創業家精神相關的課程,每堂課都有循序漸進的內容,一堂堂的由淺到深,如果你自己想要回去複習微積分的話,也可以直接在這裡找到,就算是你想要逼你小孩用英文學數學(誤),你都可以直接在這邊找到教材。

中天這邊有很不錯報導:

相似的東西,有沒有中文的啊?台灣沒有嗎?
有的,那叫做均一教育平台,是台灣人矽谷創業家方新舟先生做的!
請看一下均一的課程列表,從數學,英文,生物,化學… 到大學學測字彙測驗講解應有盡有,想一想!把你小孩子交給補習班的錢省下來,捐給這些教育平台吧!他們擁有超凡的教學品質,客製化的教學進度(因為你可以重聽,重學),你根本不需要花大錢去上個冷氣強到不行,位子卻又小到無可奈何的補習班,這一切,不管你在阿里山上還是羅斯福路上,都是免費的。

高等教育平台

如果我要上大學以後的課程怎麼辦?如果跟強者我朋友一樣,線性代數修三次,次次沒過,好不容易畢業了,有天要學 Machine Learning ,卻發現天啊!又要回去惡補線性代數的惡夢,也有類似的資源嗎?

有的,你可以參考在在工程師界已經非常有名的 Coursera 平台。話說某一天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Andrew Ng(沒錯,跟可汗學院一樣,這個東西又是移民子弟創辦的,美國沒移民大概會全部完蛋吧!)決定寫個類似可汗學院的網站,開始開班教學他的強項 Machine Learning ,沒想到大受歡迎,好評不斷,筆者我恰巧就是那班的學生。

因為這班真的做得太好了,Andrew Ng 那群創辦人決定跟其他頂尖大學合作,把各知名大學的私家課程,通通搬到這個平台上面來,免費提供,Coursera 於是起飛!
光看他們合作的學校就嚇死人了,從史丹佛,耶魯,哥倫比亞,布朗,萊斯,西北,加州理工學院 … 等等這種世界一等一的學校,歐洲最有名的商學院 HEC,巴黎中央大學,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 … 等,甚至還有臺灣大學,新加坡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授課的語言有英文,中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 … 等。你全世界去哪裡找這種『史上最強組合』團隊?沒錯,這一切,也全都是免費的。
我一個之前在 UC Santa Barbara 法文系的教授朋友退休後可用心了,在 Coursera 上樂此不疲的學著他想學習的東西,每天都笑咪咪的。你如果想上一點 Marketing 的課程,我在西北的朋友最近推薦了他們學院開的好課程 Content Strategy for Professionals: Engaging Audiences for Your Organization,不修修看嗎?
相似的平台還有 iTune University ,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 Coursera 的介面就是了。

學位與證照平台

最後,來介紹一下有給學位或證照的那種。
我懂的,世界是個膚淺的地方,剛開始衡量別人的時候,還是喜歡看看他在那邊工作,拿什麼學歷等等…,更慘的是,如果你要進那些說的出口的地方工作,學位或是證照可是不可或缺的敲門磚,除了你可以在台灣各大學的推廣部繼續進修以外,你還可以瞧瞧這個美國百大名校這個平台。
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大學開始擁抱用網路來授課並且給予學位或是證照,網路科技的成熟,讓柏克萊,史丹佛,或是哥倫比亞大學這種名校願意賭上建校百年的名聲,在網路上開設碩士班或是證照學程,學費,入學標準,課程,跟文憑都跟在校生所有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因為是推廣部的課程,修業年限可能會久一點。如果你想要拿張美國名校文憑,卻又不想付這邊的生活費,或是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離開台灣,想要 part-time 進修的話,線上文憑是個非常好的方式。

一邊繼續工作,一邊 part-time 進修,拿的卻是美國名校的文憑,這聽起來真的很不錯耶。
美國百大名校整理了美國前 100 名的名校學位學程,分類也非常簡單易懂,如果要一眼看遍的話,大家可以試試看。

另外,美國百大名校還幫你整理了Coursera或是iTune University裡面的課程進去,你可以直接從學校來找他們在其他平台上面開設的課程,非常方便。

個人品牌

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還有很多社交的成分在,是上列平台完全沒有辦法帶給你的,這也是為什麼其實這些線上平台沒有辦法取代學校(但是有辦法取代補習班 XD)。

那些長春藤名校說實在的,其實是個『社交』的地方,他們把『人才』與『人脈』結合在一起,除了班上或是同校的同學以外,你還有學校累積幾百年的校友資源可以運用,這才是那些地方最有價值之處。

以社交/人脈這個觀點出發,你必須要有很鮮明的個人特色,經歷,與作品集,還要多去不同領域的社群,會議中跟大家切磋,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

這是個打群架的時代,除了你自己練就的一身武藝以外,多出去走動,可以讓你找到你的夥伴們,一起打怪。

PS. 金門大學教授陳鍾誠也有一篇文章:教育的新嘗試:MOOC、自我學習與雲遊大學介紹現在當紅的網路平台們,除了一般教育平台以外,他還列出了比較偏工程領域的Fablab(我是台南人,所以列台南的出來 XD)與程式人,非常建議大家去看一下 🙂

85度C美西超夯,台灣 Life Style 產業在美西市場大有可為!(多圖)

今天是禮拜一上班日,在北加州 Fremont 附近的 85度C 仍然是擠滿了人,要排半個小時左右才進得了門買麵包

在台灣的你一定沒有看過這種 85 度 C!

你身處在鬧哄哄,暖洋洋的麵包店內,店內的動線早就被規劃好了,你只能順著動線向前,想到剛剛沒有夾上的麵包,你猶豫著要不要回頭,轉頭一看,又有一群顧客被放入閘門,一股腦的往你身後擠了上來,還是算了八,你想。

這時候,廚房的門忽地打開,兩手各一個托盤的中年大嬸,臉上放著紅光,大喊著『麵包來了,借過!』向你走來,更精確地說,是『擠』了過來,在你面前,一邊補著架上漸漸被搶光的麵包,一邊笑容可掬地問你有沒有問題,他都可以幫忙回答。

你笑著說沒有,但是後面的人潮可絲毫沒有減弱那推向你的力道,你被迫往前,推向結帳處。

這邊的麵包大概是台灣的 1.5 倍價錢,但是算上北加當地的物價,其實不貴,你動動腦想從這瘋狂的人群中推算出這間麵包店的營業額,怎麼算都非常驚人。

其實85度C不是唯一在北美大紅大紫的台灣 Life Style 產業,嘟可茶飲鼎泰豐天仁茗茶(茶飲部門),與快可力等,都常常排滿了購買的人龍。

走了幾間,大致分析了一下顧客組成,你會發現大部分還是華人,少有其他人種,但是慢慢的,眼尖的你會發現,(年輕的)華人很會把其他人種帶來,介紹台式的 Life Style 給他們,市場有漸漸擴大的趨勢。

這不禁讓我想到,其實鬍鬚張鼎王,三媽臭臭鍋等在這邊市場絕對不小,對品牌來說,有值得一試的空間。美西這邊的華人越來越多,多到已經可以形成規模經濟,對台灣 Life Style 品牌來說,絕對是個可以用力發展的新世界。

誰說台灣只有硬體有競爭力?我們只需要換換腦袋而已!

相對於顧客大部分是華人,員工的人種比例是比較多元的,圖為85度C的廚房

從哪個角度看,都滿滿的全是人

這年輕的白人是被朋友帶來的,也買了滿滿的一大袋,誰說台灣做的麵包不行?
員工忙幫忙裝袋

很多瘋狂的媽媽都是這樣買麵包的(有時候還不只一盤),真不知道他們回家要怎麼吃完

人手一盤滿滿的麵包,這裡的市場可完全不能小覷

如果你只打算看一本 B2B 業務書

要玩 B2B 的遊戲,業務 (Sales) 是公司絕對不可或缺的功能,但是從來沒有看過學校教怎麼作業務的?(但是大部分學校卻有教行銷:Marketing)

這不是很奇怪嗎?這麼重要的東西,幾乎所有 B2B 公司賴以維生的東西,竟然沒有學校有辦法教?

身為工程師,我認為坊間業務相關的書籍卻又太不科學了,我實在沒有時間跟興趣去看那種只會教人家積極,不要怕挫折,與只分享一兩個獨門作法的書。我希望能全面地看待業務部門這個系統,我也希望在系統性的介紹後,有本書會更深入的介紹每個流程,與最佳化的方法。

在分享人脈為王:矽谷發展 B2B Startup 的方式以後,很幸運的敝公司 Fliptop 舉辦了  Predictive Sales Submit ,其中 Aaron Ross 分享了,非 Sales 出身的他,如何用一系列 trial and error 等科學實驗的方法改善 Salesforce 的業務實作,最後成功地為 Salesforce 多帶來一億美金的年收入。

B2B 業務成長

一旦你的產品確定賣得出去後,你有兩種方式會獲得商機(Leads),一種是有機產生的(inbound leads),比如說自己找到網站上來的,看到部落格文章來的,看到廣告來的… 等等,這種自己找上門的商機。這種商機最大的特點是:

  1. 資訊搜集者比較多,購買意願不明,品質難以控管
  2. 很多時候也沒有預算,顧客只想解決一次性的問題
  3. 品質不好的商機真的會浪費業務員很多的時間(業務員的時間 = 你的成本)
反之,你還可以自己陌生開發商機(outbound leads)。陌生開發其實就是你自己去找到買你產品的那個人,一般而言,你必須:
  1. 蒐集目標名單。你可以自己上網去找,或者是跟資料公司買。
  2. 聯絡他們(Email,電話… 等等…),跟他們介紹產品。
  3. 如果他們有興趣,進行 PoC Demo,與之後擬訂合約,簽約,付款等動作。
重點來了,如果你要『穩定』地成長你的業務,以一般 B2B 公司而言,有機產生的商機不是個好方向,因為它太不穩定了,品質不一,經營團隊也沒有辦法短期內快速增加有機商機的總量。

你應該要著重在陌生開發的商機!

陌生開發其實是可以很科學的,我們只要假設你找來的商機有固定比例會成交,我們很容易地就能從你商機的數目推估出你未來的營收(revenue),換句話說,可以寫成這個等式:

有品質的商機數目 x 固定時間內的成交比例 = 該時間內的營業額

也就是說,跟下圖所呈現的一樣,我只要能大量增加『有品質的商機』,然後把他們全都塞到我的 sales pipeline 中,就能把我的營業額做大!

問題範圍縮小了,不是嗎?

增加業務員人手,跟增加營業額,根本沒有關係

很多業務老手還是困在這種迷思中:要增加營業額,只要多找幾個好業務員來幫忙賣就可以了,這答案千錯萬錯。

從上面的等式看得出來,要增加你的營業額,你必須要陌生開發,讓你有品質的商機數長大,但是問題來的,誰要負責開發這些商機?

一直以來,B2B 業務員負責的事情有:

  1. 找新商機
  2. 產品介紹
  3. 產品Demo
  4. 成交
  5. 維護顧客關係
  6. 處理顧客的所有疑難雜症
但是 Aaron 認為,陌生開發,找商機跟成交以後的事情,不應該交給業務員處理,因為:
  1. 業務員不喜歡陌生開發,也很不會陌生開發
  2. 就算他很會陌生開發,最後也會因為他必須要把時間花在產品 Demo 與成交的工作上,而荒廢陌生開發。如此一來,有品質商機的量又受到影響了,對公司整體不利。
因此,要把陌生開發找新商機與成交後的客戶問題切出來分別給業務發展團隊(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或是 SDR) 與客戶成功團隊(customer success team)來處理。
業務發展團隊的任務只有一個:陌生開發,並大量產出有品質的商機,然後交接給業務員,流程是是這樣的:
  1. 業務發展團隊搜集潛在的買主名單資訊(買名單,上網找名單資訊)
  2. 分析他們的需求,並評估你的產品是否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3. 聯絡他們,如果與談的非最佳人選,藉由與談人找出最佳與談人的聯絡方式,並聯絡
  4. 先不要介紹你公司產品,先藉由與談人搞清楚該客戶是否是個 Fit
  5. 找出產品可以解決該公司問題的方式後,提案,並約好會議(meeting)時間,可以是見面的,或是用 con-call。
  6. 把這個機會交接給業務員,業務員審核該機會的品質
SDR 同時大量處理很多潛在商機,然後把這些商機交接給業務員,業務員審核後,公司針對每個商機給 SDR 發放佣金。
如此一來,業務員專精在他們的關係經營與成交上面,SDR 致力於陌生開發更多的商機,你公司的營業額就可以跟生產線一樣。
加人 + 加資源 + 訓練 = 更高的營業額

 

這個新的 Model ,不是只有 Salesforce 能用

他的書中當然還列出非常多的成功案例,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去看書。
不僅如此,這篇 Blog 文章所聊到的僅僅是概念上的介紹而已,Aaron 書中還有很明確的,各個步驟的執行細節,這本書根本是本 B2B 業務的 cookbook,非常建議對 B2B 業務有興趣的朋友去讀讀。
本書還沒有中文版,有點可惜,希望國內有出版社對本書有興趣,翻譯出來跟大家分享。

矽谷獵人頭經理對MBA與工程師的建議

跟主題沒有關係,這是 Aaron Ross 前幾天在敝公司 Predictive Sales Submit 中演講的投影片。
非常建議對 Sales 有興趣的朋友讀他的大作 Predictable Revenue ,因為他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

前幾天在一個朋友家的 Party 上遇到了個矽谷這邊資深獵人頭經理 M,幫助過下列公司在他們都還是 Startup 階段時獵過人頭: Google,Linkedin,Facebook,與 Tesla。

在討論開始之前,如果身邊有資深在做 Head Hunter 的朋友,請趕快請他喝杯咖啡出來聊聊。直到昨天為止,我才知道他們知道的內線消息這麼多,除了基本的職缺數目與薪水福利行情(不要問我,自己找自己的獵人頭朋友問 XD)與漲勢以外,他們對 Career Path (職涯規劃)也有一套非常深刻的見解,以前我隱約觀察到的蹊徑,與完全不知道的跨領域整合方法,被他輕鬆點破。

真的很有種得到偉大航線航海圖的感覺。

因為在座討論的人不是 MBA ,就是軟體工程師,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角色吧。

MBA 畢業生

他多年的業界經驗跟我之前寫出來的文章結論是一樣的:要念MBA,就要念全美前 20 名 (Top 20) 的名校,不然就要有策略的選則區域名校

對 Top 20 的MBA來說,走到經濟體夠大的哪裡都很吃香,因此我們先不討論。

美國這邊的中大型企業很喜歡贊助自己員工念 MBA(不用錢,只是公司會跟你簽長一點的約而已),區域名校很會跟這些企業合作規劃課程與學程,這些企業上上下下的崗位就會漸漸塞滿這些區域型名校的畢業生,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 MBA 打從入學的那一刻起,學校就幫你準備好在正這些中大企業中服務的『內線』,這也是這些區域名校 MBA 所能提供最大的價值。

M 建議,對MBA來說,不管你作什麼,能夠發揮文憑最大價值的地方還是在 Fortune 500 的大企業中,而不是中小企業或是創業,因為在這些企業中:

  1. 他們肯定 MBA 的價值
  2. 主管們都有 MBA
  3. 沒有 MBA,他們也會送你去念 MBA
MBA 在這種環境中自然門票具備,如魚得水。
M 也說,不管是那個 MBA,請一定要跟老師,同學,學校學長們,校友學長們多多 networking,出去喝啤酒,party,hiking,讓大家認識你,搞好關係,要進那間公司,要升遷,要問什麼資源都會很得心應手,別人也會熱心幫忙。
喔!對了,networking 的秘訣在於『數量大於質量』,跟大家混 30 次,比你一次請他們喝 30 杯啤酒都來得用。

MBA 要賺錢,最好的方式是進入 investment banking (投資銀行)的領域,缺點那只合約跟賣身契沒有兩樣,你的所有生活就只有工作,一天 16 個小時左右,沒有週末,他說。

M 跟我說,現在矽谷這邊大公司的行情,有工作經驗的 MBA 出來後大多會有六位數美金的年薪,這樣看來,MBA的投資報酬率還是不錯的。

軟體工程師

這年頭軟體工程師在矽谷很紅,不用做什麼,坐在那邊,獵頭會一個個自己上門來找你,但是這樣不好玩。

如果你只想要去大公司 Google 或是 Facebook ,穩穩地做,那就算了,不然,在矽谷,軟體工程師要玩大的,當技術性的共同創辦人(tech-cofounder)或是新創公司的技術 VP( VP of engineering)才對。

首先,先確定你的技術能力夠強,這裡指的技術能力當然包含(但不限於):

  1. 網站前端與後端
  2. iOS 與 Android 開發
  3. 資料庫
  4. 要能 Debug 別人的 Code
  5. 軟體架構
其實你不用當某個技術領域中最強的人,挑一兩個深入,其他部分只要隨時能夠學得起來,就也足夠了。

接下來,你必須要去做一件跟技術沒有關係的動作:Networking!
(天啊,又回到人脈為王?Networking 時請保持應有的自信,這點台灣人真的很欠缺)

VC 或是 Incubator 也有業績壓力,他們除了要不斷的找到新的創業家來充實 Profolio 以外,還要幫 Profolio 裡面的團隊找成員,你可以向這些 VC 或是 Incubator 放出風聲,只要你過去的經歷 OK ,辯才無礙,VC 們會很願意幫你介紹團隊面試。

這時候,面試的職位可都是 Director 以上等級的,還很有機會當上 Tech-Cofunder,不僅股份拿得比例大,團隊也都已經是入資過或是即將要入資的,讓你玩 Startup ,又不用斷炊。

剛開始,可以挑下列這種初階的走走:

或者你可以多參加一些 incubator 所舉辦的活動:

在場記得向 VC 散播出想要加入 Startup 的訊息,也順便蒐集市場消息,再說一次,不管何時請保持應有的自信

M 的分享中還有包含很多新創公司如何到歐洲設立子公司,別的東西不要,只想要用 L 或是 H 簽證把工程師運到美國來(找歐洲人是因為他們比較會說英文),以及矽谷公司各個職缺的薪水規格,與為了搶人才推出的種種福利。

老話一句,要知道這些東西,去找你身邊的 Head Hunter 。

人脈為王:矽谷發展 B2B Startup 的方式

我在矽谷的所有約大頭的聚會大多是在這樣的酒吧中進行的。
對這邊的人來說,『Let’s go get a beer.』是個很好約人的話術。

伯爵是典型的矽谷傳奇,20 歲上下創了間 B2B 軟體公司,幾年後以天價賣給巨頭,在巨頭待了兩三年後,30 出頭,本可一輩子不愁吃穿的他,耐不住大公司的環境,跟著幾個朋友,又出來挑戰新的 B2B Startup,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著。

好久沒有遇到伯爵了。他跟幾年前一樣,繡上自己公司 Logo 的棒球帽,輕薄的運動外套配上T-Shirt,藍色牛仔褲加上簡單的球鞋,跟大家印象中矽谷的創業家一模一樣。

這次跟他聊的是B2B Startup BD (Business Development – B2B 新創公司業務發展)的秘訣。

找大頭,不要在小嘍囉上面浪費時間

如果你還不清楚,B2B Startup 最大的挑戰,就是跟那個有預算決定權的大頭搭上線,如果你賣的是業務相關的產品,那會是CMO或是VP Sales,如果你賣的是技術相關的產品,那就是CIO或是CTO了。

沒有決定權的其他人都是小嘍囉們,不管跟他們混多久都是浪費時間,要盡量避免。

跟大頭搭上線,這個案子就是由上而下(Top Down)的,下面的人就必須要衡量你的產品或是服務,必須要給個答案,整個案子的進行也會比較快。反之,該案子可有可無,自然會無限期給你拖下去,你是Startup,沒有那種時間與資源可以這樣耗。

一開始,你在業界一點名聲都沒有,真的只能跟嘍囉們談,你必須要一步步跟大一點的頭建立關係,並讓大一點的頭認同你的價值,幫你轉介紹,一步步往大頭處邁進,當你成功跟某個大頭建立關係以後,要好好利用大頭的人脈資源幫你轉介紹,認識其他大頭。

大頭,是這樣一個個打下來的。

隨著公司的慢慢長大,業界名聲的慢慢擴張,就算不認識,你也可以漸漸的直接找上大一點的頭,不必一切從零開始。

(這真的跟RPG打怪好像 XD)

如果一開始有些資源,你可以找原本就有人脈的資深業務人員加入團隊,這可以大大縮短上列流程。

投資人/天使,也是最初的業務

慎選你的投資人,因為最開始的投資人,應該要刀劍帶著跟你一起打天下。一開始的投資人有下列兩項重要的任務:

  1. 賭上他們的個人人脈,幫你找到認識的大頭,並且跟你一起去跑
  2. 介紹更多有該領域人脈的投資人加入團隊,擴展公司的觸角

如果一開始的投資人只想出錢,不想出力,那不管他 Offer 多好,還是算了吧,不值得!

B2B Startup 最重要的資產是客戶。他既然願意投資你公司,代表他有眼光看到你們產品/服務在該領域的價值,這麼爛熟該領域,他在該領域一定有相當程度的人脈。公司這麼小,一個客戶都沒有,這時候稱職的投資人必須要掄起電話,幫你約到他認識的大頭,把產品或服務賣進去為先。

同時,該天使也應該認識跟他同樣背景的天使投資人,為了公司發展,他也必須要把這些有用的資源都拉給創業家,拼湊出該公司在該領域的陣線。

B2B新創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天使拉一個天使,串出直達客戶大頭的人脈網略,成交,在該領域占到自己的山頭,蓋出自己的碉堡。

拿股權換關係

公司沒有做起來,股權再完整都是壁紙。

一開始沒有人脈資源,也沒有錢的時候,股權就是一個你拿來把產業大頭拉進團隊的利器。

根據伯爵的說法,你儘管上 Linkedin 去找業界前輩,一定要找到哪些最頂尖的,最好是有創業經驗的,然後在 Linkedin 上面敲他們,介紹你自己與你的產品/服務,最後說:『我願意用某某比例的公司股權跟您換取 30 分鐘的會面深談』

儘管30分鐘看起來好像很不值得,但是只要約到的真的是業界A咖,而他也喜歡你提供的產品/服務,能幫你快速了解該產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與你公司可以切入的角度,告訴你如果是他,下一步會怎麼處理,會大大節省你摸索產品定位的時間,讓你直接切入核心。

真正的A咖不會浪費30分鐘來交換一個沒有潛力公司的股權,會答應收你的股權,代表他對你公司有興趣,你有 30 分鐘的機會讓他喜歡你,掏出更多的人脈與資源,成了你的股東後,你更可以光明正大的打電話給他,跟他要求支援與資源,這樣看來,你得到的會比你給的還要大不知道多少倍。

當然,不管你公司多大間,股權最多就是100%,就算你每次只給0.1%,也只能給 1000 次(然後你就沒有股權了 XD),更何況矽谷這邊A咖的標準絕對不只 1% ,你沒有多少次給股權的機會,要好好慎選。

還有,隔行如隔山,身在 B 產業,不要去找 C 產業的 A咖,就算他真的答應了,加分可是一點也不大。

千錘百鍊你的Pitch,找到最好切入的價值定位(Value Proposition)

你以為客戶在意的東西,通常都跟客戶在意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伯爵就拿資訊安全舉例,除非法令規定或是發生問題,很少業主會在意他的網站的資安,因為那是一個很偏的領域。如果你跑去跟某個CTO/CIO 說:

『你如果不使用我們家的產品,駭客來了,你的網站就會 OOXX』

這聽起來跟下面這一句有什麼差別?

『如果你不買我的意外險,哪天你出門撞車,你就會失去工作能力,失去收入,又傷又窮又潦倒』

那你覺得客戶會不會買單?

相反地,伯爵說,跟 CTO/CIO Pitch 的時候,要把安全跟品質掛上鉤,變成這樣:

『請問您在不在意您網站的品質?』

『當然在意』

『就某某有公信力的研究結果而言,工程品質由以下三項組成:1. 不重要 2. 不重要 3. 安全。敝公司專精的地方就在安全這個部分。請問貴網站在這方面上的處理方式是?』

藉由這樣的QA方式,讓這些CTO/CIO在腦中把安全與品質掛上勾,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後,再把你公司的形象跟安全劃上等號,深植這些CTO/CIO的腦中,接下來引誘CTO/CIO說出他們現行對安全的處理方式,你則要找尋你產品/服務可以搭進去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厲害的保險業務員總是在跟你聊孝道,孩子,與儲蓄,而不是真的跟你在聊保險了。

因此,找到你產品/服務最好切入的價值定位吧,在找尋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市場真正要什麼,然後反饋在你的產品/服務上面,不光只是個有教育基礎的猜測(Educated Guess)。

因為要趕 Caltrain ,匆匆跟伯爵道別以後,衝出酒吧的門口,邊走邊咀嚼這些 B2B 的金言。

矽谷這邊做B2B生意跟其他地方做生意一樣,人脈關係真的很重要。跟台灣中國不一樣的地方是,人脈好真的也只表示你可以找到更多的 CTO/CIO 來聽你的 Pitch 而已,能不能成交,還是看你的產品/服務能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目前台灣 Startup 大多偏 B2C ,BD 的打法跟上列陳述的部分又完全不一樣了,如果要採用上列方式,請小心使用,也非常歡迎大家討論。

祕技 – 沒有人教過你的應徵技巧

原文作者曾經為了應徵上 IDEO ,花了一整天在機場的行李區研究改善的方式

這篇是翻譯來的,原文在這邊: Recruiting Advice No One Tells You

上一篇文章『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推出後,在網路上引起了一些討論。在其中的一個討論中,有讀者推薦了這篇文章,說這篇文章跟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討論的東西有點像。

讀了以後,我認為這篇文章可以大大的補強我之前的論述的深度。於是我聯絡了該文的作者 David Rogier (某位史丹佛的 MBA) ,他也很樂意跟台灣的大家分享他的想法。

正文開始

研究所職涯發展中心的職涯顧問超討厭學生跟她抱怨的。每個跑去找他的學生都認為他們最厲害,獨一無二,但是想應徵的公司卻一點都沒有看見。

所以當我跑去煩他說找不到新創公司工作的時候,她叫我直接去跟 Tristan 談談。他的看法完全改變了我『找工作』 的做法。

故事是這樣的

2009 年的時候,Tristan 想要加入當時最紅的新創公司 – Foursquare

於是他上了 Foursquare 官方網站上申請。

沒有回音。

Tristan 在網站上找到了 CEO 的 email ,寄了封信過去。

還是沒有回音。

Tristan 又寄了一次。

一樣沒有回音。

再寄一次。

死都不理你。

(我自己是很鐵齒的人拉,但是我應該會在第四次後就放棄了)

但 Tristan 不放棄,再寄一次。

沒有回音。

Tristan 不信邪,又寄了 3 次。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

開始幫 Foursqure 工作

你猜 Tristan 會怎麼做?他直接開始幫 Foursqure 工作。

他想要做業務開發的部分,於是他直接拿起電話拉客戶,說他自己是學生,問公司們願不願意在 Foursqure 上面放廣告(不要忘記,這時候他根本還沒有進入 Foursqure 工作)。

那時候 Foursqure 還不那麼主流,很多時候他必須跟廠商解釋 Foursqure 是什麼東東。奇蹟似的,真的有那麼幾間公司答應了。

於是Tristan 第 9 次 Email 給 CEO ,跟他說自己幫 Foursqure 拉到了幾位客戶。

這次,CEO 回信了。隔天馬上見面。Tristan 進入 Foursqure 主掌業務推廣。

這怎麼可能?

就是有可能!這方法讓你鶴立雞群。不要忘記那些熱門的公司每天接到成千上萬的申請書,他哪來得及好好認識你,花時間了解你有多特別啊?

直接動手做有下列幾項好處:

  1. 你立刻變成紫牛,變得非常特別 
  2. 表現你在該公司工作的決心 
  3. 公司已經知道你在這方面的工作能力了

如果你在徵人,你會比較想要根一般的申請者談,還是跟那個已經幫你成交兩間廠商的應徵者談?

怎麼做啊?

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作,要展現什麼。

參考下列的想法吧:

著重在你『看起來』很弱的部分

在申請IDEO (一間革命性的產品設計顧問公司),我有找之前在IDEO 朋友出來問一下 IDEO 會認為我最弱,打我槍的地方。

她只問我一個問題:你真的有創意嗎?能做創意相關的工作嗎?

我根本沒有作品集,我之前的工作是做供應鏈管理的。

於是我決定不上官方網站申請工作,直接來做本書。

我花了 10 個小時的時間,在 4 個機場行李轉盤之間徘徊研究,訪問了 23 個旅客,接著把我對行李轉盤的改良設計集結成冊,丟上去給IDEO。我錄取了他們的實習計劃。

直接動手做該職缺的工作

研究所畢業後,我想從事產品管理相關的工作,當時我覺得Evernote 很屌,於是我想讓他們看看我的表現。我希望能夠改善新用戶的體驗,於是我一樣面談了 23 個新用戶,整理我的想法後,寫成 10 張投影片,寄給 CEO 。

他 30 分鐘之內就回信了,直接邀請我到辦公室跟他們談。

動手做他們需要幫助(比較弱)的方面。

有個朋友想要去某間熱門的線上交友網站上班。他做了一些功課後發現該網站的最大問題是女性使用者數的不足。於是想用優化過的 Facebook 廣告來證明他的能力,希望達到花 60 塊新台幣打廣告就可以找到一名女性用戶。

他設計了超過 50 個廣告,測試了以後,把表現最好的那幾個打包寄給 CEO,你覺得這位 CEO 有沒有回信?答案是肯定的。

沒有用怎麼辦?

這方法還是有就那麼一次不管用的時候 。我把我的工作打包後,寄給某間公司的人資主管,沒有回音。我又多做了一些寄過去,還是沒有回音。於是我打電話給 Tristan ,問他要怎麼辦。

他說:『如果你幫某間公司做了些成績出來,但是該公司卻連回應的基本禮貌都沒有。還是不要去那邊上班了八』

我認為 Tristan 大哥是對的。

要進一步的資料,去找 Keith Ferrazzi 吧,試試看他還在測試階段的課程

美國人,印度人,與華人在積極程度上的差異

這張圖跟我們要談的沒有關係拉,這是電影:
Harold & Kumar Escape from Guantanamo Bay 的劇照

(以下的故事中,所謂的印度人與華人,都是成年以後才到美國讀書的,第二代以後的移民,我都把他們歸類成美國人)

故事是從我某個朋友 MBA 學程參加的創投投資競賽 (VCIC)說起。

有別於台灣大學的常見的行銷提案賽,比如說ATCC創投投資競賽 (VCIC) 讓學生扮演創投的角色,分組討論並衡量真實的創業企劃書,並與創業家面對面進行提案審核,Due Diligence 與投資條款的談判 (Term Negotiation)。

比賽的裁判們是當地業界的創投們,從他們的專業角度衡量各隊伍在投資案的選擇,Due Diligence,與條款談判這三個項目中的表現,給出分數,最後決定贏家。

VCIC 依序分成校內,區域與美國全國這三關,一直是美國想當創投的 MBA 們的敲門磚。

強者我朋友去年的團隊打進區域比賽,今年當然就成為了新參賽者咨詢對象的首選。

校內初選一個月以前

美國人領導的團隊來了。

約了強者我朋友整個團隊的整個晚上,預約了某個教室面談咨詢。

強者我朋友跟我說,從他們問的問題中可得知他們很早就開始組織,搜集資料,與討論。也因為他們有事先準備,整個咨詢面談進展得很快,也很深入。美國人的團隊很快就搜集到他們想要的資訊,往下一階段邁進。

因為結束的很有效率,強者我朋友的團隊就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去喝啤酒 XD ,身為酒鬼的我,怎麼可能拒絕呢?

校內初選兩週以前

印度人領導的團隊來敲門。

同樣也是經過精心準備而來,但是時程上比上一個團隊晚了兩週,已經失去先手的優勢。

校內初選前三天

華人參賽者終於出現了。

不過華人參賽者要的不是全面的面談(也已經沒有時間了),他們透過簡訊與電話想要得到的,是『所有之前比賽的相關資料』與『比賽小技巧 (tips)』。

這團隊感覺上有點危機,而且為時已晚。

比賽結果

不出所料,是美國人領導的團隊贏了。另一隊印度人(非上列討論到那組)緊咬在後。

我們先不要考量其他的因素,單以積極準備的程度而言,該隊算是當之無愧。

積極度一直是在美國主流社會成功的最基本條件,在這個例子的取樣裡面,美國人 > 印度人 > 華人,那華人在大公司裡面多位居技術性職位,比較少升上管理者的職位的現象自然是可想而知。

其實這現象根傳統的華人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

  1.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 勸進,而後進
  3. 那是別人家的事
久而久之,我們處理事情的態度就變成要人『推動』,要等待指示,要等待允許,而不是自己『自動』了。
『推動』與『自動』的差異,正是能不能打進美國公司決策圈的『不積極』與『積極』的區別。

另一個簡單的報告專案

強者我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個分組專案報告的小故事。

當組上的成員敲定,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會假設大家會在第一次討論中,大家坐下來決定報告的走向,進行分工。我們會假設每個人都可能有當組長的機會與意願,因此會在第一次的討論中,跟所有人一起決定 Leadership 是誰,等等。在大家不熟的時候,我們會採取『共識決』。

不在其位,我們不會跳出來領導。

他們組中的老美可不這樣搞。

第一次討論之前,他就已經把報告幾個可能的走向與分工都想好,並用 Email 寄出。第一次討論讓大家直接針對他提出來的東西進行討論。

成員當然有說不的權利,但是討論之前,整個報告就已經被老美想過了,討論的走向當然會在他提出的框架下進行,除非有人強力反對,整個團隊的領導也會是這位老美先生。

一樣的,在團隊領導方面,這位老美先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先手之勝。如果這時候有某位華人朋友想當組長,第一次討論時才出手,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大勢已去。

要跟美式的積極對戰,就要爛熟美式的積極才行。

美式升遷,我怎麼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

就我認識,身居要角的朋友或是上司告訴我,他們這裡的哲學是:
『We promote whoever that can do the job well. (我們提拔可以勝任該職缺的人)』
但是重點是,到職該職缺以前,他們怎麼知道你能把該職務做好?
答案很明顯,你要讓他們感覺『你已經在做了』,之後升你只是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的把責任扣在你身上而已。

你對某個職位很有興趣,不要害羞,跳進去做就對了(當然你原來的工作還是要做好),要等到有 Title 才做事, Title 就絕對不會是你的。

『你已經在做了』,這就是美式的積極。

——————————————————–
後記
有讀者推薦了一篇美式積極應徵工作的文章,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閱讀這篇:祕技 – 沒有人教過你的應徵技巧

人才出走對台灣是好事

舊金山,中學生的打工:人工移動看板 XD

我想純粹從一個辯證的角度來思考台灣人才外移 (brain drain) 的狀況,對人才與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請先看下列列表:

.tg-left { text-align: left; } .tg-right { text-align: right; } .tg-center { text-align: center; } .tg-bf { font-weight: bold; } .tg-it { font-style: italic; } .tg-table-plain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spacing: 0; font-size: 100%; font: inherit; } .tg-table-plain td { border: 1px #555 solid; padding: 10px; vertical-align: top; }

不是人才的人,有沒有出走都對台灣競爭力影響不大,至於人才留在台灣,對台灣現有的競爭力也沒有影響。

值得我們討論的其實只有紅色的部分,也就是出走的人已經確定是人才這部分。

在立論之前,我們對這些出走的人才訂定一些假設:

  • 台灣很棒,大家也都想當台灣人,不想當外國人,但是因為下列其中一項原因而出走
    • 想要歷練不同文化,試試自己有幾斤兩重
    • 現階段台灣環境不好,有志難伸,海外機會更好
  • 出走的人都不是政商名流或是二代,想要從台灣捲款潛逃,恩斷義絕,舉家搬遷

留不留在台灣

既然已經確定這些出走的是人才,我們來討論一下如果這些人留在台灣對自己與對台灣的利弊如何。

對台灣來說

如果這些出走的人是為了歷練與自我提升,其實他們說什麼都會走,因此我們在這邊不需要討論。我們討論一下因為環境,機會或薪水問題出走的人才好了。

依照基本的供需原則,台灣之所以會落到人才的資質,奴才的待遇這局面,很明顯的是因為人才的供給 > 人才的需求所造成的。簡單地說,台灣這經濟體現在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的人才。

對台灣社會來說,如果要把給人才的薪資與待遇提高,只有兩個選擇:

  1. 增加人才需求,也就是經濟體大幅成長,實質經濟活動增加,不是只有單單炒房炒上去的經濟成長。
  2. 減少人才供給,也就是人才出走。
對人才來說,第一個選項除了自己創業以外,其他都不是操之在己的,因此我們可以忽略掉(大力支持創業,那是經濟體汰舊換新的唯一方式)。操之在己的就只剩下第二個選項了。
人才出走其實是可以提高台灣留下人才的價值與待遇的。

對人才來說

人才不是機器或是工具,製造出來以後就只能做一件事情,人才是會隨著學習與歷練成長茁壯的,沒有人生下來就能撐起一片天,都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歷練,才能漸漸的『成大器』。

人才出國以後,除了語言以外,必需要立刻學習適應不同的職場與文化,不同的做事標準,不同的期望,與不同的溝通方式,這些歷練都是讓人才更上一層樓的絕佳養分。若干年後,我們看到的不會只是台灣標準的人才,而是那些能夠跨文化,跨領與,與跨標準的人才 2.0。

反之,如果把這些人才硬壓在沒有資源的惡劣環境下久待,不僅扼殺了學習與歷練的機會,人才也會漸漸同化,變成一般般的奴才,甚至蠢材了。

人才,會漸漸的消逝,這對台灣與人才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不是嗎?

因此,如果周遭有人才想要出去闖闖,對台灣對個人來說都是好事,應該要大力支持才是。

回不回台灣

依照之前的假設,散出去的人才沒有認同問題,對台灣都有感情,台灣是唯一的家鄉,唯一的根。如此一來,散出去的人才其實不是費用(expense),而是資產,不管這些人最後有沒有回到台灣。

這些人回到台灣

如果最後這些人才 2.0 回到了台灣就業或是創業,對台灣經濟體的貢獻自然不在話下。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帶來很多本來不存在於台灣的新視野與新看法,帶來新的 idea 與海外資源。舉個例子吧,AppWorks 的 Jamie 與他的合伙人們不都是所謂的海歸派?推動台灣 Startup Weekend 不遺餘力的 David Kuo 也何嘗不是加拿大歸國的?

這些人不回台灣

就算這些人最後在海外待了下來,成為所謂的台僑,還是對台灣有利的。
你知道外交部,僑委會,資策會 … 等這些國內單位是怎麼集結海外資源的嗎?沒錯,正是台僑。試想你是駐歐美某國的外交官,三年一個駐地,同一個地方最多待上 6 年,這麼短的時間內,你要怎麼打進該國的主流社會?建立友誼?
大多數的情況是借重當地台僑的資源與人脈關係。

舉個實在一點的例子吧,這屆資策會帶團到舊金山 500 startup 裡面對眾多 Angel Pitch (請看上圖與下圖),你不覺得有點奇怪嗎?美國創投的廠子裡, 90% up 是台灣人,不然就是台灣裔美國人?
我去過舊金山當地的一個叫做 VCNetwork 的聚會,這是某個任職創投業先進所組織起來的創投社群,相信我,黑頭髮的一般而言佔 10% 左右而已。
很明顯的,資策會槓桿當地台僑的資源,完成了這場 Pitch 大會。
這些台僑就是台灣的資源,在世界各地為台灣的經濟體貢獻。

其實這些事情都發生過

人才出走這件事情其實早就已經發生過了,只是之前叫做『留學』。1950,1960 年代,台灣的基礎科學/工程精英,大學畢業後,爭先恐後的往美國歐洲跑。

張忠謀跟李遠哲起先都在美國留了下來,最後也都回到台灣。台積電仍然是矽谷這邊的首選廠商(IC相關產業的人都會跟我聊到TSMC),對台灣經濟體的貢獻是沒有人可以忽略的。

這次人才出走潮,造成的原因雖然跟上一代不一樣,但是硬把這些想出去的人留在台灣,對台灣的經濟體幫助,長期而言,不會有放他們出去來的大。

只要我開頭的假設是正確的,長期而言,對台灣絕對是好事情。

所以你如果想要出去,趁現在趕快成行吧!

[無雷] Ender’s Game (戰爭遊戲) 所啓發的思考:亂拳打死老師傅 v.s. 策略思考

昨天看了 Ender’s Game (中文譯名:戰爭遊戲) ,大力推荐還沒有看過的人去看。

Ender’s Game 是本 1985 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最近搬上大銀幕。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要看的不是特效有多好,場面有多大(雖然這兩個也都很好拉),而是所謂的『策略』。

活到現在,這兩個字你應該也聽過無數次了吧?但是老實說,直到最近,30 歲上下的我,才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亂拳打死老師傅 v.s. 策略思考

我之前的 business partner 總是說,我那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人。

的確,在升學的所有考試中,我一直都是那種課本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然後忽略所有練習題的人。

其實我真的不是懶,只是我有一種偏執,我認為如果我做了練習題,習慣了回答問題的感覺了以後,考試的結果不會是我的實力,而只會我有沒有看過,或是做過那些題目而已。我認為這樣是作弊。

所以我專心致力的準備了一年,聯考的結果是: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雖然讀了一年後就轉到中央資工),這是我亂拳的結果。

我的一個朋友,他原本因為物理資優保送上台大物理系,卻因為想讀醫科放棄保送,在聯考兩個月前重新開始準備聯考,但是他只有物理與數學超群,其他科都跟不上同班同學,更遑論考上醫科呢?

因為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讀完過去三年的所有課業,跟他父親做下來討論了一陣子後,他們兩個制定了一個策略:

  1. 不去學校,不要翻課本復習,因為沒有時間
  2. 去坊間買到所有的聯考模擬考題,總共約 100 份
  3. 每天一早做一份全科的模擬考題,父親立刻幫忙把成績改出來
  4. 當天剩下的時間全都花在訂正那些做錯的題目上面
  5. 不了解的地方才翻課本或是參考書
這件事情他做了兩個月,他考上陽明醫學院。
先不要考慮我跟他可能有資質上的差異,老實說,如果我們拿現在 Big Data 的方式來分析所有聯考的考題在課本上面出現的章節與比重,每科聯考會考的重點不就是那 100 – 200 個左右?而且一直重複出現?(以上不負責任推論)
他這種練習,把火力集中在每科那 100 – 200 個左右的重點,是不是比我把課本整個翻過來翻過去還要有效率很多?
再加上他集中火力在問題的回答上面,他已經習慣了那種節奏,執行的結果當然相差很大。這就是亂拳 v.s. 策略思考的結果。
我一直都在練內力,但是內力好不好,跟打不打得贏是沒有絕對的關係的。『怎麼贏與怎麼打』比內力還要重要很多,這一切都是金庸害的 XD。

Ender’s Game 整場都在講策略的運用

Ender’s Game 幾乎每一幕都在講策略的運用,當你的生命與環境出現了難題,你要怎麼去解決?

  • 當學校或是公司有人欺負你了?而且那些霸凌遠比你還要強大的時候?
  • 當大家都討厭你的時候?
  • 遊戲規則就已經規定你絕對贏不了的時候?
  • 當敵人有著 100% 的地利,而且已經部署完畢,等待你掉入陷阱,一網打盡的時候?
一個鏡頭接著一個鏡頭,你可以看到 Ender 的想法與解法,他的策略。

過去我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我可沒有這想到這些東西。

很多人會膚淺的覺得他只是個很聰明的人,會『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殊不知,『think outside of the box』完全只是表徵,躺在這後面的,其實是更深層的策略運用:
  1. 你的目的什麼?
    1. 升職?哪個職位?為什麼要到那個職位上呢?
    2. 這職位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俱備哪些能力?
    3. 定義清楚你的目的,不然你怎麼樣也達不到目標。
  2. 已知與未知的環境變數是?
  3. 遊戲規則是什麼?
    1. 我不能做什麼?為什麼?除此之外我什麼都可以做。
    2. 是誰在制定遊戲規則?可以挑戰嗎?挑戰後的結果是?
  4. 你手上可以調動的資源是什麼?
  5. 怎麼做?為什麼?風險是?成功率多少?
  6. 最重要的是,你願意捨棄什麼?
    1. 資源只有一份,你一定要捨棄對目的來說不重要的東西。
    2. 捨棄的這些東西,就是你策略最小的成本。你準備好了嗎?

那些 MBA 朋友,或是學策略的人會接著講一大堆。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有運用到這樣子的思考嗎?

我知道我從來沒有,終究還是亂拳。但是我會開始會在未來的所有實行前都多放一顆腦袋,練習策略思考。

如果你還不知道我整篇在說什麼,去看戰爭遊戲電影吧。

矽谷的技術社群

Yeah! 我在這裡面噎 XD

如果你是軟體工程師,技術社群真的是你磨劍切磋的好地方。不管你是用哪種語言的(RubyRScalaJavaJavascriptpython … 等)

還是專精於哪一種領域的(GoogleBig DataSecurityStartup軟體工程 … 等),你都可以在這些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同好,分享並吸取經驗,
甚至找工作等等。

在來到矽谷之前,小弟我也曾經在台灣的 Coscup ,GTug,java/scala 社群中給過 Talk ,參加過社群活動,對社群活動其實不算陌生,但是搬到矽谷以後,還是被這邊技術社群的 scale 與數量給嚇到了。

只要是軟體技術,就找的到社群

矽谷技術社群可以分得很細,不僅僅只有特定程式語言的(scala或是python等),或是時下比較流行的那些 buzz words(big datamachine learning等),其實還有比較小眾的,像是專們講 Django 這個 web frameworks 的,大量資料處理軟體 Hadoop 的,資料庫 Mysql 的,或是類 Google 搜尋引擎軟體 ElasticSearch 專門的社群。

不僅如此,你也可以找到專們做軟體自動化測試視覺化資料的,DevOps 的 … 等等這些特定領域的社群,看得我眼花繚亂,也完全參加不完。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自己來找找吧

社群包晚餐:Pizza,可樂與啤酒

吃也吃不完的 pizza

大部份技術社群的聚會都在周間晚上的科技公司裡面,我們這些宅宅們下了班,沒事想要回母艦走一下,就會往社群裡面走動。為了吸引這些宅宅工程師的興趣,這些科技公司們會把 Pizza,啤酒,與可樂擺滿一大桌,任宅宅們恣意取用,再派些自家公司的員工下海跟這些宅宅互動,一者切磋交流,一者幫公司找人才。

如果你真的不想自己吃晚餐,或是不想花錢吃晚餐,週一到週五你大可每天都去不同的社群吃免費的,完全不用支付半毛錢。

當 pizza 快吃完的時候,那些贊助的公司可是一點都不手軟,加碼加到你撐死為止,訂的 pizza 也大都不會是達美樂那種速食 pizza ,是附近好吃的 pizza 專賣店熱騰騰出爐的,保證手指留香。

ps. 不是全都吃 pizza ,我就吃過墨西哥菜與 buffet,也不一定只有啤酒,紅酒白酒都有出來的時候。

年齡層分布廣

社群去多了,你會發現你看到很多資深宅宅,雖然說大部份的工程師都在 30 上下,但你在每個聚會中都會發現 50 歲上下,看到了下意識會想要膜拜的那種尤達大師類的存在。

雖然不知道他們技術厲不厲害,但是你會瞭解,只要你喜歡,工程師是可以做到老的職業。攀談過幾位以後,我發現他們有幾個共通點:

  1. 精通 3 種程式語言以上
  2. 問問題都非常犀利
  3. 有時候一個晚上會跑很多社群,因為他們對很多講題有興趣

絕對是找工作的最佳場所

社群聚會是 senior developer 出沒的地方。聚會正式開始之前跟之後,是相關技術公司最好的招募時間。想找人的那些公司會先上台跟大家自我介紹,讓大家認識他們,告訴大家他們的技術運用,對這些公司有興趣的宅宅們就會自己找時間跟這些公司攀談,互相瞭解一下彼此。

有很多公司也會找人混在聽眾中間,一起跟社群成員聊天,遇到好的對象就會直接詢問聯絡方式,非常積極主動。

也因為你可以直接跟該公司的人員互動,公司瞭解你的速度就很快,你的履歷幾乎 100% 會到達面試階段。之後呢?看你的造化了。

如果你想進 Google , Linkedin ,Twitter ,或是 Yelp 這些炙手可熱的公司,他們都有定期贊助社群聚會,上 Meetup.com 去找找吧。

技術型/工具型公司推廣產品,聆聽市場的聰明方式

除了找工程師以外,公司們贊助社群有時候是為了要推廣產品,與從市場中取得第一手資訊。

他是 Fliptop Engineering 的頭

SAP 贊助 Power of Predictive Analytics ,與新創 Big Data 公司社群,順便大力推動自家 in-memory 資料儲存/運算平台 Hana。Solano Labs 贊助 Automated Testing San Francisco 是為了推自己做的雲端 Jenkins 系統。SauceLabs 也是為了同樣原因贊助 San Francisco Selenium Meetup Group

如果你剛好對他們的產品有興趣,直接去找他們的人聊聊真的會快很多。我自己就是因為去了 San Francisco Selenium Meetup Group 才把 Selenium 搬到 SauceLabs 去 (絕對不是因為我在聚會抽到一台 Nexus 7)。

矽谷的技術社群真的還很多樣,如天上的繁星一般多,資源也非常豐沛,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走走,應該會有很多跟台灣不一樣的體會。

最後,幫自己家鄉台南的社群推一下:MOSUT — Meet Open Source User in Tainan,我一直認為台南有非常豐沛的工程人力資源,只可惜產業還不大,希望假以時日,可以看到台南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科技之路,而且千萬不會是那種政府蓋出來卻完全沒有路用的科學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