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台灣人物:姚彥慈(Sha) – 因為這裡就是最好的地方

矽谷台灣人物:姚彥慈(Sha) – 因為這裡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就是要做設計

姚彥慈(Sha)最近在網路上很紅,因為他創業的產品 Eatwell 得到今年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的首獎,有興趣這個產品與獎項細節的人請參考這篇報導:
台灣女孩姚彥慈為失智外婆設計的餐具,美國療養院也買單!

Eatwell

Sha 原本不是設計的科班出身,卻對設計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時聽從父母的建議就讀社會系原本想要做文化產業,因為對設計的熱愛,大學畢業後跟家人商量,申請進入舊金山出名難畢業的舊金山藝術大學(AAU)的工業設計研究所,在完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從頭開始學習畫圖並且使用各種工具在工廠做實體模型以及建造3D模型。

不斷的努力,讓他在畢業時拿到全年級唯一一個畢業獎項。

用力爭取成長的機會

任職於舊金山的吉他設計公司時,原本老闆要求她一個禮拜工作 30 小時,Sha 為了另一份工作的學習機會,詢問老闆能否讓她一個禮拜只進公司三天,每天做 10 個小時,另外兩天加上禮拜六去另一家公司上班。

因為這裡大家都在做(創業)這件事情

也因為在得到史丹福大獎之前,Sha 身邊的 mentor 與開發產品時各方配合的專業照顧者都認為都認為 Eatwell 是個可以發展的產品,Sha 遂有用 Eatwell 發展 Startup 的念頭。

問他為什麼不回台灣做,他說,在 bay area 人人都在創業,走到哪裡大家都是老闆。出去外面 networking 就會發現什麼樣天馬行空的生意點子都有,大家很會互相幫助。也有非常多很敢投資 startup 公司的投資者會聚集在此。

簽證風波

都跟原來老闆談好 H1B 簽證的事情了,卻因為當年 H1B Quota 滿得太快,公司行政流程趕不及,所有實習跟公司博感情的努力付諸流水, Sha OPT 結束就要被踢出美國了。

在多方詢問之下, Sha 本來決定要申請 ITU ,用另一個 F1 簽證留下,用 CPT 繼續追尋他在這裡的夢想,但是在跟他的移民律師談過後,他發現他竟然可以使用創業簽(E2)留下來!

發了瘋似的主動與社交

美國人其實還是靠『關係』做事的,只是他們對陌生人主動攀關係,有著很強烈的容忍力與好奇心。

在美國待了幾年的 Sha ,深深了解這個道理,一開始由 Mentor 帶他去社交,後來非常主動遞自己參加活動,Conference,Meetup… 等,敞開心胸,帶著 Eatwell 的簡介 Brochure ,遇到適合的聽眾就當場 pitch 他的產品與想法,很多門,就是這樣一扇扇地敲開的。

他的社群越來越大,產品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主動敲門』在這個文化下的確是王道。

不要別人的 Conclusion

問他美國教育與台灣教育最大的差異點,他立刻提及台灣的教育不太注重你取得結論的方式,只要能在網路上找到佐證的資料可以自圓其說,大部份都可以過關。

反之,AAU 的老師卻非常討厭這種速食結論,他們希望你的學習是經過你自己深度的推演與找尋的,結論為什麼是這樣?佐證的資料室從哪裡來的?是你去田野調查來的,還是找書的?如果是找書來的,你聯絡過本書的作者了嗎?你怎麼知道作者現在的結論還是這樣? … 等。

儘管打 200 通電話,也不一定能夠訪問到原書作者,這種不靠速食結論的方式卻已經深深影響著 Sha 設計 Eatwell 產品的方式。

引用一下另一篇報導的段落:

『(Sha)花大量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和當地專業的照顧者,例如日間成人照護中心的職能治療師、護士社工等建立良好的關係,吸取專業知識。另外也參加了當地的 support groups , 從與失智家庭的照顧者對談中,了解失智患者日常需求以及生活情況,希望自己的設計真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 台灣女孩姚彥慈為失智外婆設計的餐具,美國療養院也買單!

我要給幫過我的人們一個交代

『不管 Eatwell 最後如何,發展這產品的過程中,幫助我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給他們一個交代』Sha 說。

因為社交與田野調查所累積起來的幫助者很多,Sha 覺得他要 see it through ,不要辜負這一路上幫助他的人。

如果你認同 Eatwell 的理念與潛力,請你至少拿出少少的 150 元台幣(更多當然是非常鼓勵拉 XD),贊助 Sha 在 indiegogo 上的群眾募資: http://igg.me/at/eatwellset (也請大家分享這個連結)

Sha 會拿這些募資的錢開模打造第一波的試用品,除了遞送給支持支持他的募資計劃的人之外,也會將產品帶到台灣以及之前已經在洽談購買的美國最大的 assist living 等各地的照顧中心去,讓 Eatwell 的成長發芽。

Sha 加油!

最後,Sha 希望能夠在這裡公開感謝父母的全力支持,他們是 Sha 支撐下去的原動力。

想詢問 Sha 關於 E2 簽證與設計就業/創業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在 RockResume 上面跟他約時間(http://www.rockresume.com/mentor/W7/Sha-Yao) 噢!

矽谷台灣人物

在矽谷待久一點後,你會發現身旁一直出現非常優秀的台灣朋友,他有可能是因為大學研究所一路優異地過關斬將,從美國優秀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切入矽谷知名公司的職位,身居要職,也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太一樣的路,在 hack 出很多留在矽谷的方式時,在自己的領域中有著驚人的表現。

我想要敲下這些人的心路歷程,跟這些人聊天的時候,他們過人的精力與創造力總會啟發我很多不同的思考,讓我充滿能量。

這系列的文章會在 RockResume 的部落格中同場撥映,如果大家有認識在矽谷的傑出人物,也非常歡迎介紹給我 🙂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如果你喜歡台灣,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裏

圖片出處:午夜巴黎

這句話,我想了 6 年之久

先給你們一些背景資料,我大學後來的那幾年,是個不折不扣的偽文青,就是那種明明穿著理工學院必備的藍白拖,贈品 T-Shirt ,還會專程在雨中騎 15 分鐘的野狼,到比較文明的地方自以為高尚地欣賞一杯熱騰騰拿鐵那種假掰人。

跟室友的討論開口閉口也都是叔本華或尼采,根本不讀工程書籍,書架只有百年孤寂,罪與罰,或是赤地之戀,我當時最 low 的閱讀品味,只能低到村上春樹,無法再允許自己 low 下去了。

我錯了!真想回去給當時的自己重重幾拳,賞賞幾個巴掌,但是這點現在不重要。

2005 年冬天,我坐著長榮的直達班機,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畢竟是第一次出國,旅程中,我把我的眼睛張得諾大,希望夠多捕捉一些驚豔與成長的養分。畢竟這個城市被歷代文豪大量地讚頌過,在我的想像裡,站在這邊,看著這邊的風景,呼吸著這邊的空氣,應該就能夠讓我直接升級,最好是跳級。

海明威對巴黎的描寫是身為偽文青的我玩味最深的:「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在旅程中,我最希望的就是能夠要參透出他『幸運』與『流動的盛宴』所謂為何,到底這座城市有什麼樣的魔力,讓海明威能夠汲取到他需要的養分,成為六道仙人那類的人物。

於是我用盡所有偽文青的力氣,白天黑夜,玩遍了鐵塔,紅磨坊,蒙馬特,歌劇院,塞納河,羅浮宮… 等,但非常遺憾的,在這趟旅程中,我只有『幸運』的感覺,『流動的盛宴』不僅完全摸不著頭緒,連一丁點盛宴的感覺都沒有。

直到 2011 年,偽文青部分的我,看到了伍迪艾倫的新電影:午夜巴黎,謎題迎刃而解。

巴黎,在那時候代表什麼意義?

(這裡有點小雷,不過應該不會減少多少你看那部電影的樂趣)

電影中,身為美國人的主角,在夜晚的時候能夠穿梭時間,回到巴黎 20 年代文豪群聚的黃金時代,跟當時住在巴黎的海明威,費茲傑羅,達利,畢卡索,馬諦斯… 等藝術家認識,打混,切磋。

整篇故事環繞著主角自己對理想與生活的迷惘打轉,嚮往著一個完美的時代,但真正進到這個完美時代時,卻發現該時代的人,嚮往的卻是另一個時代… 整個故事非常緊湊,歡樂,又魔幻,絕無冷場,你一定會喜歡,超大力推薦。

想要被雷多一點的人可以參考這篇:情迷午夜巴黎

讓我恍然大悟的是,這些每個都站出來單打獨鬥都是獨孤求敗輩份的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真的都在同一個時代住在同一個城市裡嗎?真的像是電影中所訴說的,這些人會在咖啡館,酒館中群聚,相互切磋,批評,影響嗎?

你的巴黎在哪?

為了查證這件事情,我特地掃過那本海明威死後才出版的回憶錄『流動的宴饗』,還真有其事,格特鲁德(Gertrude Stein),艾茲拉(Ezra Pound),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等當代大師全都跟海明威是朋友,有所交集。

原來,這群絕頂高手,都曾經在同一個時期待過巴黎,都曾經在哪幾間他們喜歡的咖啡館中一起飲酒作樂,流連忘返,都曾經彼此縱聲討論過他們的作品與理想,都曾經相互模仿與切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呀?

他們因為巴黎的盛名而遠渡重洋,深信巴黎會讓他們成長,巴黎因為有他們而吸引更多天縱英才,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 等等。

原來巴黎代表的不是地名,而是一個人才的集散地?跟現在的矽谷之於創業家,芝加哥之於經濟學家,香港之於銀行家,好萊塢之於電影家,紐約之於設計師一樣,是個所有資源與人才通通都集中的地方。

這種近距離的思想與技術的交換,造就了一代大師。

沒有哪種溝通與學習比面對面聊天來得有效,身為學徒的我們,要到哪裡去呢?

如果你喜歡台灣,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裏

大學時代,我那從加拿大來的 Mentor 常常念我,希望我能出國晃晃,他說:
『如果你喜歡台灣,那之後就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裡』

正如同我這篇文章所說的一樣,人才是需要資源與歷練的,在同一個文化或是地理空間下的所有假設與想像,怎麼工作,怎麼找工作,怎麼吃飯,怎麼交朋友,怎麼出遊… 等等,都有可能因為換個地方而全部不一樣,對外來者來說,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機會,它給你足夠的空間,去重新檢視當初你當初在台灣的所有假設與想像。

這時候,如果你在你的巴黎,遇到你該遇到的那群大文豪朋友,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創業,一起寫作,一起打屁,一起罵政治人物… 等,這種重新檢視自己 + 新文豪朋友的全面啟動,會讓你覺得你每周內學的東西勝過過去一輩子加起來的總和。

這時候,你才會了解,什麼叫做年輕時『有幸』,什麼叫做『流動的盛宴』,什麼叫做瞬間升級,甚至瞬間跳級。

『流動的盛宴』,指的是跟你領域精英不斷切磋的一次次,來來去去的小聚會,是你牛飲每天的學習,再快速內化的那種經驗,能夠如此,你果然非常『幸運』。

你的巴黎在哪?你有在年輕的時候去用力追逐過,體驗過每場盛宴嗎?你有創造出你自己的『幸運』嗎?

『如果你喜歡台灣,那之後就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裡』

事實是,台灣在世界的各種產業中正在不斷地被邊緣化,而且短期內,沒有任何人有辦法阻擋這趨勢。因此,如果你的巴黎不在台灣,你必須要離開島國,去尋找你自己的盛宴,去尋找你自己的成長,不然你永遠也沒有辦法成為你領域中的漩渦鳴人。

等你的『年輕』結束以後,你也應該擁有一些資源與方向,回來貢獻你鍾愛的台灣。

對我來說,那個地方會是台南。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