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無人機與火星計劃,你想的是產出,還是成本? – 談限制理論(二)

打開推進器!如果你比的是賽車,你會在意你跑得多省油嗎?

這篇文章有點晚 XD ,當時的火箭話題都已經退燒了,但反正我也不是真的想要跟大家一樣去定義『夢想』這兩個字,我想討論的是兩種實踐夢想的方式,成本思維與產出思維。

聊天之前我們先瞭解一下背景資訊:

前一陣子大叔夢想這個個概念很有名,廣受討論,不僅有梁家輝,五月天等的加持,商業週刊也在拼命討論台灣本土火箭夢想的執行方式

在看五月天的 MV ,與讀商業週刊的文章之前,我建議你先上 TED 原汁原味地欣賞一下這幾位大叔聊他們想做(所謂的夢想)時的神情與內容。

看到這幾位大叔教授的夢想神情,我想稍微贊助一下美金或是新台幣是一定要的吧。

含辛茹苦地耕耘了火箭夢 20 年,放棄美國教職與工作機會,回到台灣,想要打造一個國產的太空夢,經過一番掙扎與奮鬥,終於獲得初步的成功,讓人不止感動不已,看五月天 MV 的時候還多少會流下幾滴男子漢的淚水。

圖片來源: 下町火箭

這樣的熱血故事聽起來很動人,但是我個人認為執行上,這樣的故事架構與時序是很不可取的方式,因為:

1. 熱血的,朝著太陽奔跑的日劇故事代表著硬幹的精神。必須要硬幹是因為我們沒有整個環境系統的支援,只能出英雄企業,不能出產業。

舉例來說吧,台灣間或會有揚名國際(或國內)的選手出現,比如說大聯盟的棒球選手,世界球后的高爾夫球選手,或是雙打世界冠軍的網球選手,當時名聲會水漲船高,風起雲湧。但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系統』,也沒有人在意建立一個『系統』去研究與複製這些選手的來時路。沒有人知道我們是怎麼成功的,當然成功也就完全不能長久,然後所有媒體又會往下一個明日之星靠攏,追求下一個台灣之光,滿足脆弱的自卑心理。

沒有這個系統,台灣出了幾個黑天鵝,不世之材又如何?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成功,沒有方法論,沒有資源,成功沒有辦法複製到其他人上面。

2. 很多報章雜誌的討論都非常推崇本專案的成本之低,簡直是世界第一 XD ?這其實是很丟臉的事情,因為這代表這夢想並不長久,要不是做夢的人有大學教職,夢想開始的前兩年就會結束了。

預算低,做事只靠熱情其實不是一件可以拿來說嘴的事情,好歹這個火箭的案子是有點成績了,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這樣的做事方式扼殺了多少其他可能可以成功的案子與技術?抹滅了多少其他潛在的產值?

成本思維(cost world)

如果沒有看出上面這兩點,代表參與討論的台灣的大部分經營者與思考者的思維模式使用成本思維(cost world)邏輯運行的,只懂得比氣長,要所有人燃燒小宇宙,燃燒殆盡的人跌下車當墊腳,一將功成萬骨枯。

顧名思義,成本思維的想法是個減法的邏輯,同樣能夠幫我剪頭髮,我會挑便宜的理髮師幫我服務,同樣能夠把產品做出來,我會聘用比較便宜的工程師幫我寫 code ,同樣可以填飽肚子,同樣可以喝醉,我會選滷肉飯,陽春麵,台灣啤酒,而不是鼎泰豐或是葛瑪蘭。

只要效果差不多,省得越多,獲利越大。我想不用我多說,大部分的台灣產業,投資,都是依照這個邏輯運行。

產出思維(throughput world)

與之相對的,就是上個世紀後期『限制理論』提出來的產出思維(throughput world)。

在產出邏輯中,著重在節省成本(cost down)是件很奇怪的,不符合邏輯的事情,你應該在意的,是怎麼增加產出。與其費力減少成本來增加產出,為什麼不直接找出能增加產出的方式?

翻譯成人類聽得懂的語言,找工程師的時候,不應該在下限之上找到最便宜的員工,而是因該在預算之內找到產量最高,品質最好的工程師,找理髮師的時候,不應該是找最便宜的版本,而是應該預算之內,找出能讓你看起來最有自信的藝術家。

回家問問上一代,他們能接受這樣的想法嗎?有點難,因為這代表你要教會他們了解好工程品質與看自信的外表這兩樣東西的價值,為什麼比省下那一丁點成本還要大很多。

但要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才能了解為什麼矽谷會有創投或是公司願意注資那種看起來像是星艦迷航中走出來的專案或是產品 — 因為只要任何一個這種專案成功,都會創造出驚人的產值與整個產業。

不了解這些新產出的價值,就只能在舊成本上面錙銖必較,玩零和遊戲,壓在別人的價值鏈中做一個小螺絲釘,以下我舉幾個跟我認為跟台灣火箭計畫類似的矽谷案子吧。

海洋無人機

會飛的,載攝影機的八軸飛行無人機你可能已經看多了,但是你有看過在海上航行的無人機嗎?

Saildrone 出品的海洋無人機,公司座落在 Alameda 原來美軍基地,跟 Google Makani 專案團隊為鄰

在舊金山灣區,奧克蘭是個風評不怎麼好的地方,但奧克蘭旁有個叫做 Alameda 的島嶼,正對舊金山市中心隔海而視,這個島的風評好很多,是很多舊金山區上班族的家,每天搭渡輪往返通勤。

不管你口中的矽谷是 San Jose 附近的傳統矽谷,還是舊金山市區 SOMA 地區的新矽谷,你口中的矽谷絕對不會是這裡,但是如果你有興趣想看看千篇一律軟體公司以外的風景,這裡有個前海軍造基地的濱海地區倒是可以來晃晃的地方。

編號 1050 酷似前美軍造船廠的建築物中,除了有 Google 的 Makani (風箏發電)計畫外, 新創公司 Saildrone 也隱身其中。

創業家 Sebastien 在出場了兩間遊戲新創公司(沒錯,你沒看錯,是遊戲公司,不是海洋科學家)後,跟一群喜歡航海與冒險的一群好友扶正了其中一個 side project,一起創立 Saildrone,做海上航行的無人機,解決海洋研究資料搜集的問題。

目前海洋研究的資料搜集不易,很多時候,都靠研究人員搭著海延 1 2 3 4 5 6 或是 7 號出海採集,然而很多時候這些海象之資料的搜集根本可以自動化,而且使用航行無人機就可以解決人類上岸補給的問題,也可以航行到很多人類不方便航行到的地方。

Saildrone(詳見上圖)全由太陽能供電,航行全靠衛星指定,風帆前進,航行不需要電力與馬達,機上有定位系統,低電量需求的電腦,照相機,還有一狗票海研需求,偵測天氣海象甚至魚群的 senser ,早己跟各國研究單位合作,航行地球海洋的多處,搜集資料。

沒錯!這是一間『數據公司』,不是你第一印象中的遙控船製造公司。

要做 Saildrone 需要哪些人才?軟體,硬體,控制,通訊,航海 … 等哪一樣台灣沒有?台灣做不做得出來?雄三都做得出來的國家,這當然是小菜一碟。

問題來了,你覺得這樣的案子,不靠政府,台灣有多人會投資?會不會又跟火箭計畫一樣,熬了 20 年,連募資 1600 萬台幣(約 half million USD)這種連種子輪(seed round)都算不上的規模都找不到投資人,得玩群眾募資?

我與 Saildrone 的創辦人是自家公司所屬創投辦 portfolio 烤肉會時認識的,烤肉會當天,還有遠從歐洲剛下飛機的一群投資人造訪,是不是提錢來看,我就不確定了。

有了充沛的資金,發展是不是加速呢?還需不需要找半買半相送的供應商呢?擔心資金隨時用罄?

還是他們可以全力衝刺,提高產出,跟所有有海研需求的國家與研究單位合作,用更好的方式提供以往完全沒有辦法做到的海研服務呢?

ps,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Google 的 Makani 專案,試飛的時候很吵就是了 XD 這專案投入的資金量就更可怕了 XD

二氧化碳火星計劃

矽谷除了有看起來好像每天只會去咖啡廳與酒吧的軟硬體公司以外,還有很多國家級的研究單位(兩間世界頂級大學咩),我好朋友服務的 NASA 是一個,另外一個是在柏克萊後山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前門門禁森嚴,給員工進出的後門就稍微好那麼一點。

那我進去幹嘛?當然是進去參觀還不是公司的公司拉 XD

招待我們的是創業家 Nicolas ,他做的事情,是把高壓二氧化碳壓過下列這張薄薄的膠片,通過化學反應,轉化成可以變現的其他化學原料,環保愛地球抗暖化外加賺錢,一舉數得 XD

那團黑黑的就是他們的發明

跟我同行的是一個長時間關注氣候變遷的連續創業家,他有自己的 NGO 輔導這類環保氣候相關的新創公司,協助他們營運與募資。

portotype 就像個迷你電腦般大小

這間連辦公室都還沒有的新創公司,已經從創投處募得了幾百萬美金當種子輪,從灣區與伊利諾地區高價聘請了該領域的佼佼者,也已經跟 NASA 談妥,要做幾個比電冰箱大一些的產品出來,送到火星(對,沒聽錯,是火星 XD)使用。

你覺得他們會不會想拼命壓低各種成本,還是傾心全力在產出上?有朝一日把整個上下游產業鏈串起來,一舉成為巨獸?

高高帥帥的創業家 Nicolas 看起來比我小上好幾歲,後生可畏,讓我覺得我這幾年一定都是在冬眠 XD

換過來,如果這個案子在台灣, 你覺得 Nicolas 拿的是少少的國家補助,繼續生產論文,謀到教職為先,夢想殿後,還是可以拿到射上火星的船票?

區區幾百萬美金,台灣投資人/實業家沒有嗎?

如果是最好的員工,你會計較他的時薪多少嗎?

回到限制理論上面來,如果你在意的只有成本,你所有的淨利就只會是你現有的產出減去成本。但是一旦你聚焦產出,多出來的產出都是你的能力與獲利。

最後回答一下很多讀者私下問我的問題:矽谷新創公司要找哪樣的員工。

這幾年來,因為身處矽谷而且只做新創公司,Linkedin 上常有創業家丟訊息找我去喝咖啡(看起來很無聊的當然就不去 XD),我也都會問他們這個問題,你想要找哪樣的工程師/員工?

很多讀者不相信的是,『沒有半個』創業家在初成立時想找 junior 或是剛畢業堪用的人力,『全部』的創業家都只找經驗老道,甚至是 guru 級的員工,儘管這些人非常非常的貴。

為什麼?因為剛成立的 startup 沒有多少犯錯的空間,因為成本因素找幾個初出茅廬的新手,不是因為從頭開始學,速度慢,跟不上 startup 的需求的,就是因為經驗不夠,犯很多初學者的錯誤,讓公司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處理掉這些問題。

要速度,講的就是產出,而不是成本了。

找 junior 或是剛出社會的員工,要等該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能夠喘一口氣,訓練自己的人才時才會開始。跟台灣不一樣的是,在矽谷,會積極進用新手的反而是中大型公司,因為他們的成本結構可以負擔訓練人才的成本。

分享一位連續創業家親口跟我說的總結:

『如果是最好的工程師,你會在意他的時薪開多少嗎?』

這就是矽谷心態,產出的思維。

ps. 矽谷不是只有大神,互聯網,軟體,自動車,AI,Growth Hack 好嗎?
ps. 台灣不要再搞園區,大神,課程,饅頭,孵化器了,搞點真的技術與公司可不可以? XD
ps. 如果你的客戶不在美國,來矽谷參訪其實沒啥鳥用,因為學到的東西台灣用不了 XD
ps. 如果你的客戶在美國,你還待在台灣幹嘛?

附上我其他跟限制理論相關的文章:

斷開兩難雲霧 – 談限制理論(一)
當英雄,不是老闆的工作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或是直接關注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