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二)

你一開始要找的人,是像 007 中的 Q ,後勤專長,獨立運作,還要讓人又愛又恨

前導閱讀: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一)

因為第一天開始就是遠端,雖然沒有加蓋,但隔了一整個太平洋的距離,時區也完全不一樣,團隊與工作的設計就必須跟一般公司團隊有點不一樣。

這樣的設定,犧牲的是溝通的質與量,但是得到的是團隊成員不受干擾,可以專心致力難題上的時間。只是犧牲的溝通,要想辦法補回來。

必須像是 Daniel Craig 版本 007 中的 Q

你在台灣的天字第一號成員,必須像是 Daniel Craig 版本 007 中的 Q ,專長後勤,運作獨立,還必須要讓人又愛又恨。

(而你,是故事推展團隊的其中一員,在這個設定中,是 007 的身份。記得,你是 007,上圖後面那一個 ,不要假高去做 Q 要做的事情。)

既然設定是 Q ,這位成員可以相當年輕,卻必須有相當程度的領域歷練,要能夠在沒有多少外援的狀態下獨自完成作業,做事時不能左等右等,依賴很多方向上的調整,或是額外專業上的訓練,畢竟良好的溝通在遠端的前提下是稀缺資源。

在這樣的前提下,完全沒有領域歷練的剛畢業生,或是 bootcamp 出來沒多久的新鮮人不是你要找的對象,要在履歷或是面試中篩掉,不然管理成本會很高。

然而,倒也不用一個勁地去追求領域中的『大神』們,你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完成任務的團隊,不是玩明星三缺一。再者『大神』們有時還有些傳聞中的麻煩,會增加管理成本。

至於『讓人又愛又恨』的部份有兩層意義:

(一)在該領域浸淫久了,會有很多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跟你的想法與經驗有時候會相左,碰撞起來會讓你又愛又恨地。

(二)要經營好團隊的文化,能夠不受處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非常重要。你找一群小白應聲蟲,眾星拱月很爽沒錯,但是絕對沒有辦法完成任何有意義的工作。要營造鼓勵討論與想法的文化,一開始就要找那種有強烈表達欲望的成員,讓你又愛又恨地。

定義好任務,提供 context info

既然你找到的成員都是 Q ,都可以毫無問題地獨自完成任務,你只需要定義好任務,理論上事情就要能自動完成,就是這麼簡單。

於是你的主要工作就成了『定義任務』的那個人,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你認為理所當然的資訊,差一個時區,再差一個太平洋後,都有非常程度的落差與變化,如下圖:

所幸過去 30 年來的軟體專案管理研究有給出解法,我認為跨洋跨時軟體專案管理上,最需要補足也最好用的是 USER STORY,user story 這個框架迫使定義任務的人給出足夠的 context info 。

為什麼會有這個任務呢?這個任務一開始就是必要的嗎?有沒有其他的任務比這個還要重要呢?這個功能的情境是什麼? … 都能藉由 user story 回答出來,而身為任務的定義者,你必須要鼓勵成員討論這些問題,確定成員都有足夠的 context info 獨立完成作業。

要知道,遠端團隊的弱點就是隨時隨地的恣意溝通,你必須從工作系統設計上補足這方便的需要。

最理想境界,就是像是早期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中哪些燒掉的錄音帶,交待好任務,錄音帶自動銷毀,然後團隊就會完成任務。
(我覺得近期 mission impossible 都沒有好好地處理燒掉任務資訊的鏡頭,切心!)

建立工作的 pipeline ,注意 blocker

既然你在遠端,沒有辦法就近坐鎮,像隻高傲的公雞一樣頤指氣使,當老大,無時不刻要團隊成員聆聽你的高見。你只能倚靠團遠端團隊成員管理自己的時間與進度。這時掌握團隊前進的速度與節奏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每個團隊成員的工作不同,熟悉的工具與風格也不同,因此每個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強加要求該成員一味加時或是抄捷徑,短期偶一為之可以,長期而言整個產品的技術債與管理債會多到無以復加,整個自暴。

既然無法灌頂加速,最簡單的加速方式就是建立成員的工作 pipeline 與減少每位成員工作上的 blocker 。

理想的狀況是:團隊成員每天開始之前,就知道今天他最重要的,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麼,並且在處理完該工作後,出去騎車,喝咖啡,看漫畫,打電動,甚至約砲休息一下。回來後,立刻著手次重要的任務,然後處理完任務後再次循環,沒有等待指示,沒有遲疑優先權,也沒有技術問題。建立好成員工作的 pipeline ,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接近這裡想境界,你也不會半夜睡覺睡到一半還要上 slack 回答成員問題。

這時候,除了上列等待,遲疑,與技術問題所產生的浪費(waste)以外,最大的問題就是些莫名其妙的 blocker ,比如說放在美國辦公室的 build server 措賽了,大半夜的你也沒有辦法離開哭得亂七八糟的小孩去修,導致台灣團隊所有人都 hang 在那邊數手指頭,或者是需要測試用的機器晚好幾天到,除了每天隔靴搔癢,想像測試的結果以外,你的測試團隊閒到每天幫大家定便當解悶。

避免掉,或處理掉(如果避免不掉)這種層出不窮,卻又超會脫慢速度的 blocker 就是你的最重要工作了。

第二號以後,關注團隊間的浪費

在這篇文章變成市面上的管理學長篇大論之前,還有件事情是遠端團隊要非常在意的:如果不是你逼迫,他們不會自己找彼此解決問題。

假設今天你有三位成員各自處理不同任務,後來需要彼此整合工作的時候,儘管知道最終產品的模樣,他們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回報給身在美國的你,跟你索討整合資源。而不是找在同一時區,但可能是不同地點的同事。

這樣彼此一等,如果你沒有問,往往會等上好幾天!速度大慢!

這我很可以理解,身為內向阿宅的我,如果沒有必要,是不會找我原來不熟的人聊天的,不僅消耗我儲值本來就不高的社交能量,還要耗費腦力想說要如何不冷場,這是一件多累人的事情阿?不如回報給那個認識所有傢伙的傢伙,讓他去煩惱,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要解決這種你等我,我等你的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工作與組織的設計上著手。比如說每項作業非常清楚地指定一個負責整合的夥伴,當他明白知道整合是完成作業的必要條件,他就會自己尋找所需資源完成。

組織大一點後,另一種方式是讓擅長整合的夥伴專門負責整合與協調,他漸漸地就會成為你在台灣辦時區的對口,當上貴公司在台灣的里長伯。

最後,既然大家都是遠端,有沒有必要在台灣放個實體辦公室呢?我認為有必要。

既然遠端就得犧牲溝通,任何可以增加溝通或是合作的方式就要大力投資。雖然不規定所有人都得進公司,有個地方讓在地員工可以見面,開會,或是 party 都能大大提供士氣與工作效率。在趕 project 的時候,相關的同事可以進辦公室,把辦公室當作是 war room 使用,或者是每週大家一起進去一兩次,一起吃飯,就算吃完就各自回家也沒有關係。

這種辦公室的型態,在地的 co-working space 就完全夠用了,有人幫忙管水電,打掃,茶水,與零食…

你要縮小成 context info 的提供者

遠端團隊在台灣,犧牲的是溝通的質與量,你必須要在工作設計與團隊設計上盡量補足犧牲的溝通。

為了讓作業成員能夠一次有足夠的訊息完成工作,你要盡量將每個 ticket 切得互不隸屬,並提供用戶的使用情境,讓團隊成員能夠身歷其境,了解,質疑,或完成這個 ticket ,就像是早期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中哪些燒掉的錄音帶一樣。

另外,遠端團隊成員的彼此溝通是讓效率提昇數倍的不二法門,如果所有團隊間的問題或是整合工作都是你來做,你就是最大的 bottleneck ,你會覺得你是英雄,超級忙,超厲害,但事實上你只是那隻擋在路上的馬路三寶罷了。要從團隊合作模式與工作設計上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如果你找團隊的目的是完成工作,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話,找團隊成員要找 007 中的 Q,專長後勤,運作獨立,還必須要讓人又愛又恨。


延伸閱讀: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三)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fo 我: _wingchen ,或是關注我的 fb 粉絲頁喔:winston.chen.sv,揪咪

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一)

西班牙神劇 money heist 中,主角團在執行時任務,大力得力於他們在巴基斯坦僱用的駭客兵團

從 2016 後半段到現在,我協助矽谷公司建立了三個遠端台灣軟體團隊,雖然規模目前都不大,卻從一開始就是這些矽谷公司賴以維生的天兵神將。最近跟幾位朋友聊到這個話題,想說就來整理一下這種模式的棉角。

其實我早在 2011 年時就是矽谷公司遠端團隊的一員,這個模式其實也早就行之有年,我認識最早開始做的是 Dan Chiao ,但我不認為他是第一個做的。

本文中聊到的型態上是我實做幾次後的改良,跟很多人使用的不一樣,如果你有相關經驗,非常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在我的定義中,台灣工程團隊與矽谷這邊的關係,跟西班牙神劇 money heist 的巴基斯坦駭客兵團有點像,主角團隊在市場的痛點中第一手衝鋒陷陣,做遠端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情,然後把所有可以遠端的,需要技術醞釀的工作都丟給台灣軍團處理。

如此一來,身在矽谷的故事主軸團隊,就可以用相對低很多的成本但精英的工程團隊推展故事的進程,不管是要向銀行外運送熱騰騰剛融化的金沙,還是策略性地跟環伺周遭的利益團體周旋出路。

為了台灣?還是為了錢?

當然是為了錢?這世界上那幾件事情不是多多少少都為了錢?

矽谷當在地的工程師,先不要算那種報章雜誌上拿來嚇人用的天價報酬,非常保守估計,軟體工程師每個每年 15 萬美金跑不掉,再加上健康保險與其他的人資費用約 30% ,總和 19.5 萬美元,台幣大概 585 萬元。

對一個剛募資 15 – 30 萬美金 pre-seed round 的新創團隊來說,創始團隊如果也要吃喝,根本沒有辦法負擔多久。除了創始團隊就使用極低的薪資,跟相對高昂的股權來引進 tech co-founder 以外,台灣工程師的價格與品質,就對有台灣背景的創業團隊非常有吸引力。

(畢竟在矽谷,從來就不缺想當創辦人的笨蛋 XD。回頭想想,我那時談到的 package 比我現在聽到的行情不知道好多少 XD,一開始跟很會慕資的人做果然有差)


這種互相利用的套利關係其實很好,有利可圖的系統才會長長久久,以愛之名的消逝得會比誰都快

節省成本,也為了愛

除了上列那個很市儈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更市儈的:為了找到矽谷已經絕跡的 SoC,C/C++,OS 系統底層的工程師。

矽谷的就業市場充斥著一群群矽谷市場訓練出來的工程師,這個市場著重在 web 與 mobile app 的開發(bootcamp 的訓練重點),規模大一點的,會玩到大型資料庫與各種名曰大資料的工具與應用,最近 10 年這裡特定的生態也孕育出大量的資料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些熟悉 IoT SoC,通訊協定,系統底層,作業系統類的工程師,除了被 Apple,Google,Facebook,與 amazon 找來供在神壇上的,基本已在矽谷絕跡。

近年來去中國設立團隊會有莫名其妙的風險,台灣就成了非常適合的選項。對這類非矽谷主流工程奇才的愛,也驅動著相關的新創公司。

找到一開始那群不怕死的

最近幾年,『矽谷新創』這詞已經變得跟乳華一樣廉價,打上矽谷名號的公司在台灣的就業市場中其實一點吸引力也沒有,就連你明天就幫該員工辦 H1B 直接帶來美國,台灣人都會嫌美國現在疫情可怕,轉頭就走。

要悉心為一個還不成熟的新創團隊打造遠端團隊,切忌躁進,凡是最好親力親為,在遠端團隊沒有 8 人以前,先不要找 head hunter ,反正你也付不起,何不趁機多了解一下在地的人才種類?

以下是我常用的 sourcing 方式,分別是 1. 用錢, 2. 用熟人,與 3. 用興趣

  1. 用錢決戰品牌
    這時候你在台灣還沒有品牌,如果用同樣的價格跟其他品牌企業競爭,一點勝出的機會都沒有,這時候你要使用最直接有力的方式異軍突起。

    想像一下,在一片『薪資面議』的職缺板中,看到一起比當地薪水高 30% – 50% 的薪水直接寫在文章標題中,你當然會想點進來看。這時只要職缺內容中規中矩,不要有詐騙集團的氣息,很多時候就會想要聊一下。

    當然,錄取後也要給出相對應的薪水等級,這標題不能只是賺點擊率的,不然就是『真』詐騙集團。

  2. 用熟人增加信任感
    只要作人不是很擊敗,社會中打滾多年後,多少都會有朋友,也多少都會有領域相關的朋友。同領域中的朋友是你這時候不可多得的資產,只要職缺一經轉 po ,相當程度等於朋友的背書一樣,在他的朋友圈中公告這個職缺不是雷,他同領域中的朋友就會有興趣。

    這時候花點心思去回應轉錄文章下方的討論,是很好在社群中擴散職缺資訊的方式,有人討論的文章就會常常置頂,對領域中有興趣的人進行 re-targeting 攻擊。

  3. 用興趣增加相關曝光
    社群絕對是找高手的絕佳地點,不管是 fb 相關領域討論社群,還是 github 相關領域的職缺公告地點,找到這群人出沒的地點是先決要素。

    這幾年來,我發現 twitter 對某些軟體工程高手的穿透程度相當高,是培養領域陌生人脈獨一無二的社交網路, Facebook 反而太雜,品質相差非常多,值得多多利用。領域中互 fo 的人也常常分享領域相關訊息,值得長期關注。

矽谷新創遠端在台灣之術

這篇文章我們聊到了行之有年的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從遠端團隊定位,成本結構,人才特質,與工程師出沒地點討論。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錢,然後才是因為愛。

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我們會接著討論在台灣找人找哪些人,如何經營團隊,要不要找當地的頭,什麼時候建立矽谷相對應的工程團隊 … 等等的接續議題。


延伸閱讀: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二)

延伸閱讀: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三)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fo 我: _wingchen ,或是關注我的 fb 粉絲頁喔:winston.chen.sv,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