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工作,英文到底要多好才夠?

最近大家很瘋 Keep Calm(淡定)系列,那就淡定地學英文吧!

在美國工作,最多人問的就是英文能力這件事情,我也收到不少來信希望我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到底台灣人的英文好不好?夠不夠用?如果不夠的話,要怎麼加強呢?

其實語言與學習分四個部分,聽說讀寫,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一樣,拿我來說吧,我是用聽與寫來學習的人,不管是語言或是其他學科,用聽的我可以很快的抓到其中要傳達的訊息,用寫的,我可以全面地整理我的思緒,然後通常我的讀者也看得懂我想表達的東西,但是讀與說對我來說,就沒有那麼直觀。相反地,我老婆則是用讀與說來學習的人,他讀書超快,一邊工作,一邊忙比賽,還可以一邊念個 Full Time 的美國 MBA,凡是學到的東西,他口頭跟我說過一遍以後,就變成他自己的東西,但同樣的,聽與寫對他來說,就比其他兩項慢非常多了。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台灣英文教育的設計方式,非常注重閱讀,聽說跟寫的著墨卻不大,如此一來,如果台灣人口有 50% 跟我一樣,另外 50% 跟我老婆一樣,這表示只有 50% 的人可以在台灣的英文教育下成功,其他 50% 的人注定英文不好 @@。

但這 50% 成功的人,卻也還不會聽說寫啊!等這些 50% 的人某天決定用力投資在聽說寫上面,好不努力地撐過來了,成為英文達人了,你認為剩下的還有多少 % ?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都在說要營造語言環境,只要聽說讀寫都有刺激,學語言的人很容易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好了,那麼在美國工作,到底英文要多好才夠?答案有兩個,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工作』,社交與朋友還都是喜歡跟台灣人或是中國人在一起的話,只要你的高中英文所載內容的聽說讀寫都沒有問題,再加上你專業上的英文可以處理,其實也就夠了,反之,如果你希望打進美國的主流文化,在思考與職場的表現上能夠更美國,更上一層的話,英文多好都是不夠的,因為重點不是英文!

我只要工作就夠了

其實美國人每天的單字不就那幾千個,如果你到高中畢業前有好好把英文作業都寫完,其實字彙量也就夠了,剩下的就遇到後再查就好了。如果你不放心,一定要學會商用英文,把多益的教材弄熟絕對就已經綽綽有餘了,千萬不要去補什麼托福或是GRE,你如果用那些字跟美國人說話,他們當下會覺得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古人!尤其是 GRE 裡面全是學術用字,不要說外國人了,一般美國人自己也沒有認識多少個,你用那些字去溝通,聽起來就像是用四書五經裡面的用語跟現代台灣人講話一樣,人家只會把你當瘋子。

但是,所謂熟悉高中英文,不是要你只會讀,你聽說寫也要達到你讀的標準才行,聽說讀寫,缺一不可。當然,附加價值越高的工作,對語言的要求也就愈多,如果你想當 CEO ,完美無瑕的英文溝通能力就會變得相當重要,到那時,其實 CNN 跟 Times 的英文也就夠了,不會需要莎士比亞。(對 CEO 來說,除了語言溝通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下列討論到文化的部份)

要加強聽與說的能力,沒有理論,只有以戰養戰打下來的實戰溝通能力,我個人喜歡用下列幾個方法:

  • 去跟老外混。最直接!如果你還在學校的話,去跟交換學生打成一片吧!我的英文有 80% 是用這種方式學來的。
  • 吐司大師(toastmaster)。不僅可以練習英文的寫作與口語表達,還可以訓練正式的演講與口條。
  • 去全英語環境工作,比如說在台灣的外商(只是在台灣說全英文會讓人家覺得很假掰就是了 XD)
  • 把字幕檔著看 HBO

再來討論一下完全沒有用的方法:

  • 補習班:語言即人生,人生不是考試,沒有補習班。
  • 埋頭背單字:把跟別人互動後學到的單字或片語記起來是有意義的,但是光捧著單字書,搖頭晃腦的死背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

我要在這個文化中踢屁股(kick ass)!

要在美國踢屁股(kick ass),所向無敵,就算你十四行詩能夠倒著背也完全沒有用!因為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能夠融入文化,這一點也沒有速成的空間。

我一位 12 歲就移民過來美國的科技新貴朋友這樣跟我說:
『為了孩子以後的職場發展,我一定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85% 以上的時間待在美國。我會讓他國中花個 1-2 年回台灣學中文,但是我希望他在一個文化下的記憶與成長經驗能夠足夠深刻。簡單的說,我不會讓他懷疑他是個美國人。』

要能夠在某個文化下昂首跨步地走在別人前面,對該文化的了解一定要有深刻的認知。我換個方式說吧,你認為多少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看得懂『那些年』?會跟在台灣土生土長,甚至跟九把刀年紀相仿的我們一樣的感動,一樣懂得電影所呈現時代下的細節?在討論該片的時候,這些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能插上話,參與討論的機率多高?

『那些年』當然只是個簡單的例子,每天辦公室的生活中,這種可以拿來增進夥伴情誼(bonding)的閒聊(small talk)多不勝數,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項:

  • 共同的記憶:歌手,電視劇,電影,求學經歷,家庭經歷等
  • 共同的興趣:車(美國人可愛車了),啤酒,葡萄酒,攀岩,滑雪,衝浪,露營
  •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除了你的專業與團隊對你的信心以外,這些不經意的交流,決定了你在團隊中能不能打入核心,決定了當機會來時,主管會不會來敲你的門。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除了專業與團隊的信心以外,你不得不惡補上面這幾項,好佳在這些也都是可以惡補成功的。

  • 共同的記憶:這些比較難,但是只要你很有信心地分享台灣的種種,也願意討論美國的現象,大部分美國人的接受度都是很高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用一種毫無恥感的態度來分享才行,你必須要自己先相信你分享的資訊是有意義的。
  • 共同的興趣:興趣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過程中多交一點朋友吧!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不要一直工作,生活也要精彩才行。
  • 當代美國歷史事件與議題:定定 Time 雜誌吧(美國訂一年才台幣 900 元),裡面有非常多以美國為觀點的討論與時事。
(當然,工作還是要做好)

學成立刻歸國,其實是個很糟的策略

直到目前為止,我都還認為我根本還沒有進到當地文化的核心,雖然每天上下班跟當地人接觸共事至少 8 小時,持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對當地人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多少有點觀察,但是在預測當地人對事物的反應上,還是非常有限。
不要小看『預測』這件事情,在工作的表現上,如果你沒有辦法精準地預測老闆,同事,客戶對你工作成績的反應,你絕對沒有辦法在該工作上成功。
預測文化的能力跟經驗有關,這些經驗,就完全仰賴於你在該文化下跟當地人一起遭遇事情的多寡,這些事情不是天天發生,所以你必須要待久一點。
一般而言,五年當地生活經驗大概可以讓你把該文化的邏輯抓個大概,協助你預測該文化人對事物的反應。反推回來,一年的國際經驗根本連過水都還不算,才剛剛習慣該文化生活,你就準備回去了,兩年的碩士經驗只能讓你交到還相識不深的當地朋友,來不及學習上面 kick ass 段落討論到的那些東西,三年… 四年… 到了五年的時候,你大概可以建立起些當地深刻的交友圈,腦中有足夠的資料對該文化的反應進行預測。
這裡談的五年絕對不是每天跟台灣人或是其他漢人出去郊遊,打麻將,喝珍珠奶茶… 等等這種活動,這樣跟你打包萬分之一的台灣出來生活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要這樣,何必花費高額的成本出來留學呢?留學除了需要資源以外,還需要留學的認知與決心,你必須要在這五年中奉行 kick ass 段落所討論到的東西。
學英文簡單,學文化卻是很困難的。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美國職場上的饅頭

找到自己的職涯饅頭(mentor,引路人)
在美國,你不難聽到身邊一心發展職涯的朋友談到他們的饅頭(mentor),中文應該要翻作『導師』。其實導師這個詞是非常適切的,畢竟這些饅頭的最大功能,真的是『導引』,而不是『教導』,只是『師』這個字在中文上卻是非常嚴肅的,天地君親師,這幾個人生最嚴肅的事情中,就有個師,為了保留點矽谷這邊牛仔褲與Happy Hour這種愜意氣息,我們還是叫他饅頭吧。
一般而言,饅頭會是你在某幾個項目上凌駕於你甚多的人,你想要得到這些能力,所以常常主動出擊跟他們問秘密,等你發現你一直在跟某幾個特定的人見面的時候,他們就是你的饅頭。

饅頭如何幫助你的職涯?

饅頭不是貴人,傳統漢人文化中所說的貴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必須達成『提攜』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從這些人的手上拿到機會或是好處,否則這人就不是你的貴人。饅頭的概念比較偏在知識或是經驗的傳承與解惑,幫你在職涯中吹開許多煙幕,更明白幫你定位你要的方向。
不要小看這樣的傳承與解惑。台灣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為了自己學習過,從國中,高中,到大學,研究所,有幾個選擇是自己所決定的?太了解課本上的東西,但是卻一點都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跟著群眾的目標走,出了社會,面對無窮的選擇與可能性,頭暈目眩,回頭望望親戚家長,他們凡是只靠大名字與鐵飯碗決定好壞,於是你埋藏心中的疑惑,埋葬心中的渴望,聽著他們的建議繼續往前走。
問題是,政府也有恩奉亡國,財政危機的時刻大公司也有巨星殞落,一敗塗地的下場,何況要仰賴父母那輩網路新住民來引導身為網路原住民的我們,有點像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雖然當初是尚方寶劍,但是事過境遷,現在可能還沒有街口小 7 賣的剪刀來的好用。但是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已經在想像的空間內,給出最好的建議與引導了。
自己的成長根本沒有辦法假手別人,自己的饅頭,自己的引路人,還是要自己找才是,只是,台灣職場卻完全沒有聽過饅頭這個概念。

怎麼找饅頭?

沒找到你的方向以前

走出校園後,望著冷清的校門,你知道你能作什麼,或是你想作什麼嗎?(鼻要笑,我跟你打包票台灣學生至少有 80% 答不出來!)如果任何一個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你每天除了家人與親戚以外,完全沒有外來的刺激,那你真的需要找些饅頭幫你。
在這個情況下,可以看看身邊有沒有嚮往的學長學姊可以約出來聊聊,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怎麼作,不管是在金融業作 MA 的學長,還是在化妝品業作培訓幹部的學姊,或是當初進了紅茶店寫程式的實驗室同學,多跟一個人聊過,你就多了一點切身的生活經驗作參考,多了那一點生活經驗,你就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往比較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向前進。
等你不知不覺地一直在跟某領域的朋友切磋而樂在其中的時候,恭喜你,你也已經找到你初步的方向,與該領與中入門的饅頭了。
在這個步驟中,切記急躁,千萬不要跟一隻手數的出來的人數聊過以後,就草率決定,慢慢來,多花一點時間跟各個領域的朋友們多多交流,花個 3 個月左右是非常正常的,台灣人一個很大的選擇上的缺陷就是:喜歡速成,喜歡很快就有結論,其實,一定程度以上的迷惘與找尋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不要輕易想要跳過,直達結論。
另外,如果你在考慮念大學或是研究所,想短時間內聽聽各種領域的人怎麼說,不妨參考一下 IOHMimiOpen ,在 IOH 中,你可以找到台灣人在國內外學校各系所的分享,在 MimiOpen 中,你則是可以直接面對面接觸現正在美國知名大學就學的學生,第一手地從他們那邊吸收到經驗,雖然這種網路饅頭的方式跟在身旁找饅頭的概念有點不一樣,卻不失為一個很不錯的經驗與資訊來源。

找到你的方向以後

找到方向後的你,其實更需要饅頭。一般而言,你可以在下列幾種社交圈中找到你的職場饅頭:
  • 你老闆,上司,同事,或是在你領域上,你相當敬佩,而且也接觸得到的人
  • 社群(meetup)裡面的朋友
  • 上述朋友的上司,長輩,同事,或是朋友
講到這邊,其實用一句話說完就是:『你社交圈可以接觸的到的強者』,也就是還是要回歸你的人脈,回歸到你的社交,從自己的身邊出發。
基本上,只要你跟這位朋友聊天的時候有種『你他 X 的怎麼做到的?我也要學!』的感覺,你就可以考慮跟他建立饅頭關係(mentorship)。
你會問這類饅頭的問題也不外乎會是下列幾項:
  • 要怎麼跟你一樣強?(這是專業養成方面)
  • 要怎麼在組織中往上爬?或是如何有策略定性的換工作?(這是職涯規劃方面)
  • 工作與生活要如何取捨?平衡?(這有點像是人生問題了)
畢竟是過來人,雖然饅頭的經驗不能 100% 套用在你身上,但是他的一些經驗與操作手法的確能提供很多你生活經驗外的洞見(insight)。
喔,對了!如果你正在考慮創業,或是加入新創公司,饅頭關係(mentorship)對你來說,會比你在其他領域努力還要重要許多,除非已經在新創圈打拼一段時間了,不然這個相對小的圈子中的人脈,比較不是新手可以接觸到的,除了積極參加 meetup 以外,還可以考慮去 ALPHAcamp 玩玩,基本上台灣新創圈的人脈與饅頭,都可以在裡面找到。

怎麼約饅頭?

漢人的儒家文化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先別管好為人師是不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人們真的有被尊重,與表達這兩項基本的社交需求,只要對方時間允許,你又不會看起來很可疑 XD ,身邊又有共同認識的人,我想你心目中的饅頭是不會拒絕跟你喝杯咖啡聊聊天的。
饅頭關係這種事情有點像是約會,真的是看雙方的契合程度的,聊了一到兩次,話不投機,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不再繼續即可,但是,如果一拍即合,有種可以長期發展的 fu ,就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向你新任的饅頭請益。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饅頭不是結婚,不需要一張紙或是什麼名分來證明,你跟他常常交流,你覺得從他那邊受益匪淺,他就是你的饅頭了,你不用整天把『可不可以請你當我的饅頭?』或是『可不可以請你以饅頭為前提,跟我交往?』這種 300 年前日劇的告白台詞放在嘴上,不管是把妹或是找饅頭,這些話可是一點用都沒有的,真的! XD
告白這種事情,不管是對正妹還是對饅頭來說,都是種非常大的困擾。

怎麼經營與饅頭的關係?

首先,你要會問問題,這點又恰巧戳到台灣人的致命傷,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有哪個階段鼓勵或是教導你要問出對的,有品質的問題的?
問問題其實是個很深沈的思考,問題的品質,決定了答案的品質,也決定了你從饅頭那邊獲得的品質,好的問題能夠激起跟饅頭討論的火花,會成為你饅頭的人,一定都是聰明人,聰明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喜歡挑戰,喜歡深思,也討厭無聊的,如果你每次跟饅頭見面都沒有準備,問不出能激起深度討論的問題,只是想要聽饅頭說教,久而久之,這段饅頭關係是沒有辦法維繫的。
如果只是想要聽人說教的話,我想最好的來源應該是你的父母與親戚,尤其是那種會催你結婚生小孩的那種,不是饅頭。
因此,每次見面前,想好你的問題,好好討論你在人生職場上的進度吧。

好的饅頭也常常會用問你問題,或是挑戰你的方式來點出你思考的盲點與規劃的缺陷,深究這些犀利的問題往往能夠讓你更了解自己與看清情勢,好的問題,常常如同當頭棒喝,讓你看到你困惑與掙扎的本質,老實說,饅頭們也不知道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深信了解自己最清楚的你,會幫自己找到困惑的突破口。

還有,人跟人關係的重點不是『強度』,而是『頻率』,多多聯絡的效果絕對會比一次出大絕招,平時卻完全不見人影來得好很多,每次見面就相互問一下近況,讓饅頭覺得他有在參與你的人生與決定,讓他知道他的建議與資訊對你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正向幫助,這樣的關係才會走得長長久久。
最後,饅頭也是人,雖然絕大多數的饅頭關係都不會花你半毛錢,但是偶而請喝飲料咖啡,出去旅行的時候帶點伴手禮也是種交流情感,活絡感情的方法,在態度上,表現出你對他們花在你的時間與精力上的感激,把饅頭當作是重要的朋友一般對待就是了。
職涯饅頭是種美國職場成功人士快速吸收成長的秘訣,身長在台灣的我們卻極少聽過,但身旁厲害的同儕卻不少人作過。
記住,職場打怪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要在那邊一個人堅強了太久 XD,你的團隊中需要各種等級與角色的隊友,找到你的饅頭,讓你的勇者團隊更完整,更堅強。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因為抗爭,終於,台灣有點值得期待了

圖片出處:張展豪,成大歷史系香港僑生,經原作者同意使用
我不管議題,我只想寫一篇關於台灣新世代抗爭不止的意見文。
我曾經有多次行程被抗爭影響到的經驗,2007 年,我剛當完兵,背上背包,飛到西歐壯遊了兩個月,住巴黎朋友家的時候,整個巴黎捷運 (metro) 大罷工,巴黎市完完全全的被癱瘓掉了,還記得,某天朋友下班,捷運座不上去,我們轉而跳上已經是沙丁魚罐頭的公車,往他家慢慢地龜速前進,平常 30 分鐘會到的車程,當天整整花了兩個半小時。
有個小插曲讓我很開心,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寶寶站在人群中,忽然在公車中喊出來:『我的寶寶需要喝水,請問有沒有人有水的?』,過不久,人群中遞出了一個水瓶,小寶寶喝完水,媽媽把水瓶遞了回去,還給根本看不到,隱沒在人群中的主人,公車中恢復哪個不太熙攘,大家歸心似箭的狀態。
『很難看到巴黎人這麼和善』我那位土生土長的巴黎人這麼說著。跟幾位巴黎朋友聊天,他們承認這種交通癱瘓狀態很討厭,很不方便,但是卻沒有人咒罵,他們聳聳肩跟我說,這就是法國人,我們超愛抗爭的。
可是這樣不是對大家很不方便嗎,政府怎麼可以不制止?我說。『我們才不管政府怎麼想!重點是人們有權利為自己的權益抗爭』
這話題到此為止,對他們一點也不大驚小怪,他們把這些事情看作再正常也不過的了。
同一趟旅程,我從里昂搭 TGV 到日內瓦,卻怎麼也回不到里昂,因為 TGV 大罷工 XD,我只好走另一條線,直接搭火車轉回到巴黎去。
到底是我是爐主還是這件事情在這個西歐國家再平常不過?不管怎樣,我開始有點了解別人定義的據理力爭到底是怎麼個模樣。
時間完全不饒人,轉眼到了 2013 ,我已經在舊金山工作一陣子了,橫跨了一個大西洋,再加上一個美洲大陸距離遠的地方,又給我遇到一樣的事情(真的不是爐主了,這是文化問題 Orz), Bart (灣區的捷運系統)大罷工,整個以舊金山為中心,往北往南各自約一個台北到桃園距離的大都會區交通完全停擺,舊金山市內公車擠暴,停車費飆漲,公司旁邊的停車格費用飆漲了兩倍以上。
舊金山市民怨聲載道,但也有人非常支持,終於,過了幾個禮拜,和解了,復工了,舊金山交通回復正常。
你知道抗爭的理由是什麼嗎?沒有人被惡意資遣,沒有人公安意外死亡,他們,只是為了爭取加薪
在這裡,自己的待遇也是這樣爭取的,認為受到委屈,就要據理力爭。擋住整個舊金山交通命脈,對經濟會有多大的傷害啊?但是他們不管,如果透過一般程序沒有辦法解決,就要使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激起討論與注意。
你知道嗎,為了抱怨 Goolge 員工把舊金山的房價炒得太高,居民甚至會去圍堵 Google 員工,與 Google 載員工的大巴士,這些人真不禮貌! Google 可是為美國帶來了相當程度的經濟成長與未來無限的可能性呢!
不只擋住 Google Bus ,還來個跳舞 Show !!
如果你要看更激烈刺激的,加州的隔壁州,內華達州的某個農場,就因為抗議政府的強制徵收,跟民兵一起掄槍跟聯邦警察對峙,最後逼政府和解,達成訴求,如果你不想看英文的,這裡有中文的相關報導
喔!對了,如果你認為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請注意一下報導日期,這是上個月月中,2014 年,4月,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內華達州的事件,沒錯,這些先進國家的人真的很不禮貌 XD
跟美國政府對尬的民兵
跟現台北同樣等級的抗爭活動,在先進國家根本是家常便飯,但在台灣,過去 10 年中,人數與規模卻少的可憐。一種解釋是台灣社會太美滿了,沒有什麼可以抗爭的,但是我比較相信另一個可能性,台灣人根本不會抗爭
不會抗爭不代表沒有憤怒,沒有訴求,他代表的是不懂得思考,不懂得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還有不懂的有效率得影響別人,與組織,過去儒家教育體制把所有人都教的太好了,從小到大,我們始終『相信只要表現好,自然會被賞識或是報答』,『他們都看在眼裡,他們都知道我的委屈』或是『按照體制內的方式作,一定會有圓滿的解法』,但是事實是,體制是他們設計出來的,賞識與表現的認定都是主觀的,如果沒有讓他們看見,委屈,是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的。
除此之外,我們有想過如果體制失靈,上級失職,我們要怎麼辦嗎?有沒有可能,我們會跟著陪葬?這次韓國歲月號的公安事件,船長船員逃生,聽話的學生們死亡慘重,不就是這種儒家文化下,順民陪葬的最佳悲劇範例?
那國家,領導者,上位者,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地方犯錯呢,比如說是國家政策?是誰要為這些決定的未來負責?又是誰有資格阻止這些錯誤決定呢?
這次學運以後,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開始以實戰經驗累積這些表達,溝通,與據理力爭的精神,與組織行動整個打趴台灣政府的國際公關,行銷,管理,執行等… ,整個比執政的這一代強上 N 倍,其實這些東西,在現在這個新的時代,反而跟我們一直以來練出來的那些技術,工業,製造等這些硬功夫一樣重要
太陽花喚醒了整個年輕的世代,讓整個年輕的世代用所有的時間反思之前被灌輸的所有價值與觀念,吸收新的科技與嘗試新的表達方法,直到這時候,原本對台灣未來有點悲觀的我,信心滿滿。
整個亞洲國家中,除了台灣,還沒有看到這種能擺脫舊文化包袱的新生代出現,愁雲慘霧下的台灣,終於有點讓人期待了起來。
至於這幾次被壓著打的上一代們,要知道由上對下『教導』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是國家也是你們的,不想看年輕人搞砸這世界?你們也要學會適切的表達與抗爭,我知道很難,但是我們都才剛開始學。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為什麼沒有人跟我們談過新創公司待遇的談法?

圖片來源:社群網戰

市面上大部分新創公司的文章都是從創業者的角度寫的,很少由員工的角度去看薪水,福利與生活,今天跟從台灣遠道而來出差的兩位新創工程師見面,一聊之下,發現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跟新創公司談薪水與福利,其實矽谷這邊早就已經有約定成俗的談法與標準,撇開生活不談,我們來聊聊你要如何跟新創公司談待遇才不會虧待自己。
能夠在新創公司圈待下來的人,絕對是滿腔熱血,不然以投入的時數換算薪水,絕對不會有大公司來的愜意與舒服,儘管如此,絕對沒有人會想要免費付出,或是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換句話說,身為員工,在公司做起來的那一刻,你怎麼確定自己不是成就創辦人,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其中一隻枯骨呢?
是的,自己的待遇自己救,在討論到遠程的職涯規劃(Career)前,先確定你在簽約前至少確定過以下三件事:

你的股票(選擇權)占公司的多少趴?

以薪水而言,新創公司絕對不會有大公司好,不然我早就直接去G社報到了 XD。因此新創公司的老闆在找人的時候,100% 會跟你談他會給你多少股票或是選擇權,也只有靠公司的股份,你最後的待遇才有一飛沖天的可能。
可是問題來了,大部分的創辦人/老闆都很賊,他給你的股份數目看起來都很棒,隨隨便便來個 3 ,5 萬股,然後會一臉誠懇的跟你說:『我給你的比別人還多』之類的話,但是,你知道公司的總股份有多少嗎?

打個比方吧,你運氣很好,公司被幾年後被以 100 個 Million 買下,這時你真得能夠跟著一飛沖天,身價水漲船高嗎?
如果你有 3 萬股,但是公司的總股份是 8 千萬股,當公司被買掉後,你最多只能拿到 (3萬 / 8 千萬) * 一百個 Million 美金,約 37,500 美金,也只有 112 萬左有台幣而已 XD
四年的青春,再加上不是頂尖的薪水,算算如果一開始就待在聯發科,拿的絕對比這個還要多不少,那你還要衝新創公司嗎?
醒醒吧,先搞清楚你的股票/選擇權佔公司總股份的幾趴!不要被慣創辦人騙了。
假設身為工程師的你,拿到了 0.3% 的股份,當公司以 100 MM 被併購時,你也才能拿到 30 萬美金,約 900 萬台幣,聽起來好多了,是嗎?
所以問題一直都是你股票/選擇權佔的比例,而不是張數。
如果你不知道該談幾趴比較好,可以比照 AngelList 團隊出的這張表,在矽谷,這些雖然不是公定的,但是確實有市價可以查詢,台灣嗎?照著談就對了!
不要再被慣老闆呼弄了!


你的股票(選擇權)什麼時候才能開始領?要多久才能領完?

一般而言,新創公司的股票是分批給的,這個分批給的動作叫做 vesting。最常見的條件是分四年領完(4-year vesting plan),如果進公司不到一年就離職/被裁員了,那就全都沒有,超過一年,就開始等比例給,比如說,4 年給 48,000 張,那一年 2 個月後離職,就會給你 14,000 張(一個月 1000 張來算),這時候要小心,有些慣老闆不喜歡按照月份來 vest ,他們堅持依年費給,也就是說,你做了 1 年又 11 個月,他還是只給你 12,000 張,這樣你就虧大了 XD
簽約之前,要確定你拿到的是按『月』來算,不是按年來算的。
如果不到一年,公司被買了怎麼辦?

老一點的新創公司,對這條真的一點保護都沒有,就算拚死拚活做了 11 個月又 29 天,不滿一年,公司歡天喜地的被併購了,自己還是半毛錢都沒有。
新制的新創公司,在那些比較保護員工權益的公司裡,會在合約中加一條,作不滿兩年,只要還在職,公司被併購的那天馬上自動 vest 到兩年的份,在簽合約之前,要先問清楚,合約有沒有加這個條款,不要到時候欲哭無淚。

簽約以後,有職位變動怎麼辦?

重談啊!從新的基準繼續談上去。

這一直是台灣人很弱的部份,想想看,公司哪那麼好升你的職?不就是為了給你套上更多的責任,希望你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嗎?

從這個角度看來,你是不是有 100% 的理由跟公司談判你想要的待遇?

強者我朋友,非常的老油條,狹能力以令老闆,每次升職,都直接跟老闆談 50% 的調薪直接換算成等價的股票,如果公司一飛沖天,他賭到的自然是別人的好多倍。

所有東西都是談出來的

稍微再討論一下談薪水待遇這個問題好了,台灣儒家教育下所成長的我們,會很自然的很『有禮貌』的認為只要實力堅強,自然會有應得的回報。
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尤其是在矽谷這種非常重視自我表達的社會中更不能以這樣的方式思考。

台灣式的儒家文化下,教育大家『朕沒給你,你不能要』,於是我們很不會表達自己對薪水與福利的要求,但換到矽谷這邊,完整清楚地表達不只是你的權利,更是你的義務,如果你沒有做到這一點,別人就當你沒有意見,不重要。


規則都是人定出來的,待遇都是雙方談出來的,只要你對公司有價值,你就有說話的權利,因此,好好研究一下自己手上的牌,談出自己可以滿意的 package 吧。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我不贊成服貿的理由:如果你可以擁有一間公司,你想要鴻海還是蘋果?

如果你可以擁有一間公司,你想要鴻海還是蘋果?

當年我還年輕,還是死大學生時,經濟學老師給我們出了個功課,他要我們根據主計處的資料,依照經濟學 GDP 的公式,算出 2001 年時台灣第一次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當年主計處是跟我們說是因為國際情勢… blab blab … )

其實過去以來,台灣的 GDP 幾乎都是不停的往上攀升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公式在此:Y = C + I + G + (X − M)

當時年紀小,真的很相信政府的話,怎知分析數據一出來,出問題的卻是 I 那項,也就是民間投資!數字不會說謊,也就是說,2001 年真正經濟衰退的原因很可能是停建核四所導致民間信心不足,不敢投資。

從那時候開始,我學到了兩件事:

  1. 不要相信政府(或是他人)給你的結論,魔鬼都在細節理,挖進去!
  2. 數學真的很重要 @@
好了,我們再來看看台灣進幾年為何經濟整個給他弱掉,年輕人薪水整的拉不起來。
根據公式,GDP 等於 消費 + 投資 + 政府開銷 + 出口 – 進口
直接就趨勢來看吧:

從 1990 往上,政府支出是呈現上升的趨勢,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民間消費也是成上升的趨勢,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以近幾年來說,出口減進口(貿易出超)一直成長,表示台灣貿易近年來一直出超,如果有哪個人跟你說我們的貿易貧弱,麻煩請用力打他的頭。如果政府跟你說我們的東西賣不出去,請他們來看這張表!睜著眼睛說瞎話!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也就是說,上面這幾項一直都有在發展,甚至我們可以說我們的貿易發展得還不錯,持續穩健的成長中。

接著來看最後一項,也就是投資,民間投資:

民間投資從 2000 到頂後就一蹶不振!十幾年來,從來沒有超過 2000 年的水準!經濟停滯十幾年,從數字看來,這就是主因,所以根本不是貿易問題,是我們台灣沒有民間投資。
民間投資整個弱掉不行,從台灣 GDP 中所佔的比例不斷縮水,從1980年33%,逐年縮水到2013年的 19.7%,那你覺得這幾年年輕人的慘痛,經濟不振,世界末日是為什麼?

是因為沒有企業想投資台灣!

民間投資不振有兩個可能:

  1. 企業主不把盈餘投資回來,只看短期利益,把錢全都放到口袋理收著。
  2. 企業主選擇投資國外,銀根一根根向外抽,如果是投資國外的話,你覺得台灣企業投資哪國最多?不正是我們簽服貿的對象嗎?

戒急用忍政策以後,整個台灣中小企業真的只想用『更便宜』的工人與設備,把成本降低搶單,根本沒有人想要投資產業升級,搬到中國與東南亞去,反正我便宜就有人買,根本不用研發創新,根本不需要產業升級,肥我個人就好 @@

最可怕的是,我們的主管機關連上列最簡單的經濟學都不懂,竟然還聽信這群廠商遊說的鳥話,相信開放可以帶來最好的明天?讓這些台商把銀根一支支抽出台灣,幫別人的經濟體辦事,然後再回來跟人民說:我們還不夠開放,所以我們的經濟不好!

就算我們未來真的進了區域性的國際經濟組織,你覺的那 3% 或是 5% 的稅務減免,會進到誰麼口袋?會投資回台灣這塊經濟體嗎?

留在台灣的資金呢?通通都跑到房地產上面去了,真是有出息!

你這樣,我要怎麼相信你你會幫我們看好門啊?!

我不是個支持服貿的人!尤其對那些認為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就可以振興經濟這種人很不以為然。因為我始終認為台灣的產業升級與產業策略才是解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的根本方案,『我們比較便宜』創造的價值絕對不會有『我們創造出獨特價值』還要多,還要久,還要徹底。試問夠簽合約,讓產品再便宜 3% 所產生的效益能有多久?

講句芭樂的話,蘋果的東西從來就不便宜,但是他毛利率比鴻海多的 10 倍不只,全世界欣賞與消費他們的價值,所創造出整個企業的規模,比鴻海大太多太多了。鴻海可以取代,但是沒有人可以取代蘋果。

蘋果方式的經濟體,才是已開發國家的生存之道。

國際組織或是區域經濟要加入,但是那絕對不是可以賭上整個國家經濟政策的方式,用這種開外掛,飲鴆止渴的方式,只會讓大家覺得很想邀功,很沒誠意。更別說那種身為總統回應學生的方式與態度,真的是覺得很失望(嘆)。

若服貿過了,的確是可以補強一些民間投資的部份。台灣經濟體整體而言的資金『有可能』會比較充裕,但是我們要小心,因為那裡面牽扯了更深的政治問題,總體而言我還是不贊成的。

ps. 如果對統計資料的細節有興趣的話,我把他分享在這邊。

ps. 出口與進口各自的成長線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派對行銷,矽谷獵人頭管理客戶的方式

事實證明,跟愛到處串門子的同事多出去混混還是有好處的,有時候會有吃的,有時候會有喝的,有時候會有玩的,但總有那幾次,吃的,喝的,玩的全都無限量供應 XD

前幾天是 St Patrick’s Day ,如果你你還不知道那是啥東西,請讀讀看這篇文章,不過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舊金山(其實是北美與其他英語系國家的任何一個城市裡),你一進到辦公室裡,你會發現不管是誰,身上一定會有綠色的東西,髮飾,衣服,褲子,鞋子,領帶… 等,然後一下班後,所有人就像瘋了一樣,衝到城市各處的派對中狂歡,強者如我同事,他當天一共去當了 3 個派對的奧客 @@!

城市中處處是派對(影片)
//instagram.com/p/lwSjJbR_r-/embed/
在矽谷,精明的經營者全都會抓緊這個難得的機會,利用大家想玩,想派對的心理,把所有客戶/投資者一起抓到辦公室來狂歡,增進人脈與關係的連結,身為顧客,最爽的部份是:這裡吃的,喝的,玩的全都無限量供應!

如前文所提到的,矽谷的獵人頭風氣很盛,除了科技公司以外,這裡最多的公司種類應該就是獵人頭了吧!我們昨天去喝到掛的 Party 就是一個叫做 Betts Recruiting 的獵人頭公司所舉辦的,這間公司的特色除了那些獵人頭全都是正妹以外(誤 XD),就是他們專長是為各種大小的 startup 公司找 Sales, Marketing ,或是 Customer Sucess 的人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跟他們聯絡。

Betts Recruiting 借用這個 Party 的聚會,把所有的客戶,不管是伯樂,還是人才,全部都拉了進來一起社交,在吧台拿酒的時候,你很容易就跟周遭的人搭上話,聊起來,大家都是出來放鬆的,就輕鬆一點,用力的喝吧!

恰巧 Betts Recruiting 辦公室外面有露天的St Patrick’s Day大派對(不知道是誰辦的,不過當天整個舊金山到處都是這種派對),街角已經被瘋掉的狂歡民眾所包圍,這種等級的全城派對,每年會發生三次,分別是St Patrick’s Day,萬聖節,還有跨年,如果你恰巧在當地,就加入狂歡吧 :)

這樣轉了一圈,你會發現,在矽谷作 Sales, Markecting ,或是 Customer Sucess 的人才,大多還是白人(影片,內有正妹)
//instagram.com/p/lwTAv7x_sY/embed/ 

趕車回家時,辦公室外的街角已經派對到不像樣的地步!(影片)
//instagram.com/p/lv7UVNx_pS/embed/
Work hard and PLAY HARDER! 這才是在矽谷最爽的事。

三葉草 Cup Cake ,愛爾蘭的象徵

派對行銷,氣氛非常熱絡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同工不同酬?年薪 50 萬美金的工程師到底作哪些工作啊?

沙灘上挖渠道的年輕人

他們究竟是作哪些事情,或是擁有哪些技術,讓他們如此值錢?這些東西有辦法用『學』的嗎?

首先,這篇是翻譯文章,原文在此:What kind of jobs do the software engineers who earn $500K a year do? 。我偶而會讀到幾篇我想要全文翻譯分享的文章,比如說上一篇祕技 – 沒有人教過你的應徵技巧跟這篇,翻譯分享之前,我都會直接聯絡原文作者,徵求同意,並作交換連結。一般而言(至少這兩篇拉),原文作者都會很啊薩力地大方同意,還會在來往的信件中不經意地露出他暗爽所受的內傷,總之我想說的是,不要亂去翻譯沒有版權的文章放到自己的平台上面,那內容不是你的,要轉載,要翻譯好歹也問一下原作者吧 XD

背景資訊

之前 Business Insider 出了一篇某個 Google 工程師拒絕年薪 50 萬工作,因為 Google 每年附他 300 萬美金的文章,有個對這數字很有興趣的人就上 Quora 問了,我要怎麼作才會跟他一樣?我也要到 Google 上班然後年薪 300 萬美金這樣(誰不想啊?)

這位叫 Amin Ariana 的創業家就上 Quora 寫了一則被讚到破表的回答,我自己非常同意,也受到很多啟發,因此跟 Amin 聯絡獲得允許,分享他的文章如下。

以下正文開始

聲明:我之前也是 Google 的員工,但是我的回答不代表 Google 的觀點。

首先,這問題問得有點奇怪,有點誤導人,好像只要工程師做了哪幾點,或是獲得哪些技能以後,就可以掛到年薪 50 萬的保證。其實 Business Insider 那邊說得很清楚了,50 萬美金其實是薪水跟股票的總和。

一類跟二類勞工

要了解高昂報酬背後的條件,讓我先先來打個比方。

假設你是村子裡面非常重要的,負責水源供給的勞工好了。這裡有兩種勞工類型:一類勞工,與二類勞工。

一類勞工會拎起一到兩個水桶,衝到水源旁邊,裝滿它們,把他們兩個挑回來,大概夠 20 個人喝吧,如此一來有水喝的村民就皆大歡喜了。這個勞工挑水的過程可能會喝掉一些水,然後回到村中,他可能可以分一些水回家作他的報酬。

二類勞工不太理所謂『公平分水』的概念,他會拿起一把鏟子,帶上一止水杯,然後忽然間就消失了。他跑到水源處,挖起一條可以通到村莊的小溪,希望可以把水源引過來。每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拎著空杯子回到村莊的時候,總會引起一陣失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村中的長老相信他,相信他在做的事情(還丟根骨頭給他啃,讓他不致餓肚子)。

某天,他直挺挺的站在村莊前面,他深後白涔涔地流躺著一條飲用水的小溪。這條小溪立刻把一類專門經營『水快遞』的勞工趕出市場,他們只好轉行,加入別的團隊。這個二類勞工呢,看他對這條小溪擁有多少的控制權,一般而言,他有小溪很大部分的擁有權。

後來村莊決定要把小溪整個買下來,整進整個村莊的供水系統,於是村莊拿了他們一部分的財產去換,比如說土地啊什麼的,這個二類勞工於是瞬間升級變成地主了。

村子裡面的媒體注意到村子給這個二類勞工的薪水奇高,別村的人根本挖不動他(他應該是有跟村子簽訂協議,比如要在村子裡留兩年,才能領完全額的報酬之類的),於是出了一篇報導,寫得好像別村出高價挖角,卻因為村子給的薪水太好,以致於這個二類勞工根本不會考慮。

這時候,一類勞工看了媒體報導,覺得村子虧待他們,同工不同酬(請看下面這個兩隻猴子同工不同酬的影片),心生不滿。

沙灘上的掘渠者

來說說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今年跨年的時候,我跑去 Monterey Bay 玩,沙灘上有個年輕人在挖洞,我饒有興致地站在高處看,我太太欣賞著沙灘美景,其他人根本不在意這個年輕人的舉動,沒有人理他。我指著他轉頭跟太太說:『你等著看,30分鐘以後,周遭的所有人都會加入,幫這個年輕人挖』

30 分鐘以後,他挖出了一條小渠道,從他沙灘上的城堡直挺挺的延伸到海邊有水的地方,希望把海水引入渠道,注入他的護城河。那渠道還不夠深,海水還進不來,於是年輕人忙著加深河道。又過了 5 分鐘,原本站在旁邊看熱鬧的小孩們開始加入,動手幫忙。10 分鐘以後,周遭的機個大人也開始挖掘。15 分鐘以後,一個靦腆的,拎著相機的外國人也投入幫忙。60 分鐘之內,這位二類勞工影響了 15 個一類勞工自願投入,一起把海水引入護城河。

文章開頭的照片就是我當時照的,永久地紀念我對個人力量的賭注。那個拿著紫色桶子的傢伙就是渠道的創始者,不過照片上看不出來就是了。

新聞報導總是很喜歡忽略很多真實的細節,這篇年薪 50 萬的報導就忽略掉『汗水並不等價』這個部分。二類勞工願意突破現狀,孤獨地,有時候可能還要挨餓一小段時間來引入村子賴以維生的水源,一類勞工則是用自己完成的工作與技能去交換薪水,兩者最主要的差異是冒險,而且不保證一定會回收。

村子裡有遠見的那群人可以說都是二類勞工(在 Goolge 裡面領高新的那群),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連結了村莊的水源。這些拿很多股票的傢伙大概是下列其中一種:

  1. 在 Goolge 當初創立時,就已經負責創造其核心價值的那群人
  2. 自己業餘的時候玩玩自己的專案(side project),然後公司覺得超級有用,很有價值的那群人。[譯注:Gmaill 其實就是這樣從 Side Project 長成現在 Goolge 核心產品的。]
  3. 自己開新創公司,被 Google 買進來的
  4. (比較少拉)不知道為什麼有辦法成為某種核心科技或是技能的唯一提供者

除此之外,這種待遇大都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用來賣很多很多 Business Insider 文章的這樣(以台灣的例子來說,就是商周,還有今週刊那些 XD)。

價值 190 億美金的不錄取通知

每顆心都會歌唱,唱得不完整,直到另一顆心跟著附和。 – 柏拉圖

多謝大家的熱情支持,本文在 Quora 上面已經累積了 12 萬則瀏覽,Quora 真是太屌了。

我收到很多評論,有一部分跟我說上列的故事很難應用到他們的生活中,另一部分的評論問到跟公司談判股權的技巧,希望要到 50 萬美金收入的方式,其他的評論則說我這篇文章根本沒有回答到他的問題。大部分的評論者都是一類勞工,還在想怎麼作才能炒高自己的市場價值,獲得更高的『收入』。

那我再來說個故事吧,一個發生在上列文章出來一個禮拜之內的故事,希望這次會具體一點,比較好懂。

2009 年 5 月,有個一類勞工應徵 Twitter ,但是他被拒絕了,於是 2009 年 8 月,他又跑去 Facebook 應徵,他也被拒絕了,怎麼辦?他決定自己出來試試看,挑起二類勞工的大樑,從『增進人類溝通』的水源處,挖起那條之前拒絕他一類服務的那兩間公司都非常需要的小溪。

一路走來,他與跟他一起挖小溪的朋友影響了 55 人加入團隊,一起努力,村中的長老也丟了些骨頭給他,一開始只有 25 萬美元,接下來 8 百萬美元,眼看著小溪越來越成功,紅杉創投到後來注入 5000 萬美元的資金。

我寫這篇文章的 3 小時前, CNN 剛剛報導他們二類勞工的作品被 Facebook 以 190 億美金收購(你沒聽錯, 190 億美元)。

Facebook 買了 Whatsapp。而幫 Facebook 挖了五年小溪的 Brian Acton ,正式成為 Facebook 的股東,正是那個當初拒絕他工作申請的 Facebook 。

在他開挖之前(開 Whatsapp 公司之前),他曾經寫下了這兩條推特訊息:

你覺得那 55 個人有需要去跟 Facebook 談判,要 50 萬美金的薪水嗎?還是你覺得當那些人獲利了結,要離 Facebook 出走時, Facebook 會砸下重金,並拿出股票來留人?

二類勞工不會去比較,或是談判薪水,因為他們不是在出賣他們的勞力給村莊(公司),他們賣的是被低估的財富,那些出價的村莊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拿出相對於這些財富的數字,這些二類勞工端出來的財富,可以讓村莊與自己雙雙受益(你看看 Facebook 往上衝的股價就知道)。

你可以想想,要賣掉你挖通的水源時,有沒有哪個村莊願意坐在談判桌的另一邊。當村莊決定買水的時候,薪水條中多出來的幾個零,都不過是基本條件罷了。

Amin Ariana 現駐矽谷,是個軟體創業家。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BATNA 愈好,你的談判力越大

筆者是基層公務員家庭出身,從小到大,習慣單一價值觀,任何東西都有它規定好的價值與額度,這些價值與額度是天公伯(或是上帝)制定的,是不容更改的。

既然這些價值與額度都是天公伯制定的,那人生當然沒有談判這個問題與需求,你只要用功讀書考進建中,或是台大,自然你就有建中與台大的身價,只要你奮力擠過公務員或是大公司的門檻,隨著年資與職等的上升,你自然會有相對應的薪水與年終,你自然會得到相對於你能力與等級的報酬,這所有的一切,根本不需要談判,因為世界上有個規定好的價值與配額系統,你只要是你應得的,社會系統就會給你。

至少我人生的前 30 年是天真的這樣認為的。

所以我會努力埋頭苦幹,認真表現,覺得社會系統(或是老闆)自然會把我的努力算進去,再吐出一個我應得的數字出來。

來到美國以後,我發現這裡這是一個『人』的世界,沒有什麼天公伯的概念,也就是說,不管你需要什麼東西,你都要跟人去要,要跟別人要,當然就牽扯到談判技能,小至買床墊,租房,大至買車買房談薪水等,都要靠談判來處理。

在 22 歲的時候,筆者有幸受到美中關係委員會的贊助到聖地牙哥研習談判,可惜當時的內容只留在腦理,沒有進到心理。所幸當時的東西都有留下來,最近可以翻出來看看。

如果你跟我一樣,不善談判,但是卻想用看完一則部落格文章的時間來加強自己的話,你只需要注重下面這點即可:

你的 BATNA 愈好,你的談判力越大

BATNA

BATNA 其實就是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的縮寫,用白話文來說,其實就是談不成的話,你最好的替代方案 (Plan B) 是什麼?

以跟公司談待遇來說吧,BATNA 的應用就可以直接翻譯成,談不成的話,你手上有沒有其他公司的 Offer ,而這些 Offer 的條件好不好,如果你在談這間公司只願意出 5 萬,但是你手上卻有個 7 萬的 Offer ,那麼你可以毫不在意的繼續進擊,跟該公司施壓周旋,看能不能逼出該公司的底線,看看該公司的底線是不是還可以超過 7 萬。

反之,如果你手上沒有更好的 Offer ,或是沒有拿到其他公司的 Offer ,不管你有多相信自己的價值絕對比 5 萬更高,你也只能黯然接受了。

BATNA 不是所謂的『籌碼』

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會以為剛剛在談的 BATNA 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談判籌碼,其實不然。
所謂的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指的是你在談判時,能夠拿來跟人家交換的東西,買東西的時候,你的談判籌碼就是錢,談待遇的時候,你的談判籌碼則是你的教育,經驗,人脈,與技術等等… 在完美的世界裡,你的籌碼愈多,換得的東西就愈多,你的教育越好,人脈越熟越廣,經驗愈多,技術越純熟,你的待遇就越好。
但是世界永遠不是完美的,是個殘酷的地方,就如同現在非常多台灣企業的資方非常喜歡拿翹,明明你的你的教育很好,人脈很熟很廣,經驗很多,技術很純熟,卻死都要開個非常低廉的價錢,押定你的資訊落差,押定你不會多方嘗試,押定你的忠誠度,人才的資質,卻是奴才的薪水
所以我們才需要 BATNA ,BATNA 是解決你你談判對象裝死拿翹的唯一方法。
筆者的老朋友老爹就曾經在 2007 年時,變造履歷,以無所謂的心態跟台灣某些廠商周旋過,某些廠商一開始開月薪 8 萬,之後竟然有辦法讓他拉到月薪 13 萬不只,間距有 5 萬之多,你就知道台灣很多廠商喜歡用最低的薪資延攬進最優秀的人才

活用 BATNA 談待遇

轉化成你談待遇的行動,這故事告訴我們:

  1. 千萬不要面試一間公司,然後馬上答應待遇,就算你拿到麥肯錫的 Offer ,請拿他的 Offer 去找 BCG 談談看。麥肯錫的 Offer 就是你對 BCG 的 BATNA,反之,BCG 之後開出的條件就是你對麥肯錫的 BATNA。
  2. 蒐集好你的BATNA後,跟 A 公司用 B 公司的 Offer 去施壓,如果 A 公司的 Counter Offer 上來了,你再拿來跟 B 公司施壓,但請記住,每間公司頂多只能玩一次,不然會顯得你的誠意不足,公司們也不會繼續再追高上去了。
  3. 最後,BATNA 對公家機關,或是半/類公家機關(比如說政府出錢開的那些基金會等…)是沒有效果的,如文章一開始所說的一樣,公家環境的各項價格是有如天公伯定義一樣的絕對,沒有任何空間,不用費力嘗試了。
不要忘記 BATNA 是架在你的籌碼上的,你要有足夠的籌碼,BATNA 才會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籌碼,那 BATNA 對你來說仍然用處不大。
儘管如此,BATNA 仍然是你越早精通越好的東西,就如談判專家 Chester L. Karrass 曾經說過:『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 (你不會得到你應得的東西,你只會得到你談判來的)』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台灣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社交

上週週末,筆者跟一票老美去柏克萊吃北京烤鴨,在那觥籌交錯,擺滿珍饈的 10 人座原木桌上,筆者的老婆發揮人來瘋的精神,把場面炒得好熱,天南地北的議題都拿進來討論。

在場坐著一個當地小學老師,負責學小學一年級的教育。

『他們現在在學校學什麼東西啊?』人來瘋問了,想說答案不外乎是語言或是數學那類的東西。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師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溝通與社交啊』

『溝通與社交是那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了』另一個老美接著說。『那時候跟老師建立起來的情感 (bond)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腦中彷彿被一記悶棍打了一下,我咀嚼著他們的討論,這個回答有更深的文化意涵在。

前幾年讀過一本加拿大人寫的書『異數』,書中提到了兩位絕頂聰明的天才,一位因為從小環境不好,沒有人教他如何跟人進對應退,儘管天資破表,卻在現實社會屢屢遭受挫折,從沒有從社會那裡取得發展自我的資源,最後隱居鄉間,過著孤芳自賞的生活。

另一位天才是中產階級出身,儘管屢屢違法犯紀,但是卻能夠利用絕佳的人際技巧左右逢源,受到社會的原諒,認可與讚賞,平步青雲。

我想,這位老師的回答跟我讀到的這段有點關係。

我們小時候看醫生,大多是父母代為發言,跟醫生討論病情與診治的方法等等,異數這本書列出來的北美中產階級的教育方法卻不是這樣。

開車前往診所的時候,北美中產階級父親或母親會先給孩子作心理建設,醫生等等應該會問些什麼問題,比如說哪裡不舒服,感覺怎樣等等的,同時也教導小孩子可以怎麼回答,等到了診所以後,大人們會讓小孩子自己跟醫生對話與討論,醫生主要的談話對象也會是小孩,然後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產階級是這樣無時不刻的教育孩子如何跟社會相處,如何跟大人對話,如何適切的表達自我的需求與想法,難怪你在火車上,飛機上,酒吧裡會看到他們一派輕鬆的跟陌生人搭訕聊天,到了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場合,也很快的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我們也會覺得他們從小就很獨立,有擔當。

反觀台灣教育,從小到大大部分的決定都是父母捉刀,面對世界,父母都會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導,由於疏於練習,跟陌生環境溝通能力從來沒有建立過,出了社會一切重新訓練。

你所不知道的溝通與社交

在硬體與代工的時代,我們只要向世界證明我們的良率比別人高,同一個規格,我們的成本可以更低,或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快,但是到了品牌,軟體,與服務的時代,考驗的是把『問題』轉化為『產品』的能力,考驗的是讓『概念』藉由各種管道,快處『傳遞』的能力,考驗的是把『一盤散沙』組合成『一隻精兵』的能力,以上三種能力,分別是產品管理,行銷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全都是由溝通與社交組成。

不管產品管理如何發展,它的核心價值不外乎是把人類的需求轉化成產品的規格設計,並實作出來,你當然可以照著教科書上面的方式作問卷跟用一大堆 MBA 量化的方法分析,但是在銅板的另一邊,質化的方法同樣也是無可或缺,而質化方法的基礎,基本上就只是跟對象好好的座下來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行銷管理整個聽起來就跟溝通有很大的關係,筆者認為,其中一個最難的部分在於精準的表達出你想傳達的訊息,你可以花大錢,用各種管道傳達出很混亂的產品訊息,對公司整體幫助不大,或是精準的把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一致與有效的溝通訊息上面,然後 Just do it。

最後,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事的,你需要有你的團隊,於是問題來了,人家為什麼要聽你指揮?絕對不是因為你是創辦人或是官做得比較大,你需要運用絕佳的溝通技巧去傳達你所擘畫的願景,你必須要使出渾身的人際技巧讓大家跟隨你的步伐往前衝刺,沒有溝通與社交這兩項能力,根本不會有團隊可言。

然後,跨國,跨文化地作

現實是,台灣市場很小,很多產業如果只靠我們的內需市場,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就算全台灣的 PC 全都用宏碁的,也沒有辦法養得起宏碁這間公司。宏碁 2013 Q3 PC 出貨量是 666 萬台,夠整個台灣 1/4 的人口換全新的電腦,但是宏碁 2013 整年是在虧錢的狀態,換句話說,不賣國外市場,就算全台灣每個人買一台,宏碁的 PC ,當年度宏碁都沒有辦法轉虧為盈),因此,我們如果要發展一個國際級的品牌或是服務,溝通與社交的對象也絕對不能僅僅是我們早就爛熟的台灣同胞,要在別人的市場成功,我們必須要能夠精通不同文化國籍的市場溝通與社交才行。

這其實非常困難。

筆者到矽谷工作的這段時間,發現如果不是從小就在當地生長的 ABC ,長大後,尤其是大學後才到這邊來的菁英們很難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假日會跟一幫同是台灣來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當地台灣人少些,交遊的對象很可能就會加入中國人與香港人,人際關係鮮少延伸到市場的主流社會。

這些旅居矽谷的人各個爛熟英文,托福/GRE 考得比美國人都還要高,所以這不會只是個語言問題這麼簡單。

連海外旅居人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了,更何況身在台灣的品牌與服務,想要打進海外市場,想要對海外的消費者溝通出自己的價值了。

看到這裡,你可以很草率的下個比檸檬還酸的結論:『這一定是因為文化歧視』,但是就我的觀察,這絕對不是原因。正因為北美這邊是一個強調溝通與社交的社會,只要能用他們習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很直白有自信地表達自己,不要讓人家猜測,你很容易深入地跟他們打成一片。

他們會先跟你單獨出來在酒吧喝酒聊天,慢慢開始邀請你到他們的家中,最後把你納入他們生活圈的一個部分,你會慢慢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生活習慣,如果你是員工,你會知道怎麼在他們的文化下成功,如果你是創業家/公司,你會學到他們設計/衡量產品服務的想法。

台灣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基本上只要開好規格,哪種硬體軟體都可以做得出來。很可惜的是台灣內需不足以養活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因此我們必須要向外走。向外走需要跨文化市場的溝通與社交,台灣本土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卻從來很少強調這兩個能力的重要性,更何況是跨文化的運作了。

所以,下次帶小孩去看醫生的時候,教他如何自己跟醫生說吧,讓他早一點開始練習跟世界的社交與溝通。

矽谷新創(我們)公司如何找人

你真的要作很多很多的功課,才能一路殺出最後 Coding Exam 那一關

找到厲害的人加入團隊,一直都是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矽谷這邊,市場是偏向在賣方(求職者方)這邊的,一個業界中的佼佼者,身價會一次次的翻倍成長,不缺高薪的機會,缺的反而是那種賭上好公司,一飛衝天的運氣。

正因為千里馬一直都不夠市場的需求,新創公司找人可是難上加難,去哪裡找到那個身有十八般武藝,又對公司的願景與發展有信心的人呢?

強者我同事是個英國佬,做事喜歡快狠準,看他找人其實可以學到蠻多東西的。

多多使用獵人頭公司

就算你是 Google 或是 Facebook ,大部分的時候上你們家網站上看職缺申請的人都不是你想要找的那群人,道理很簡單,跟這篇討論到的一樣,有機(inbound)的申請品質難以掌握,還是積極一點,主動出擊/陌生開發(outbound)的品質可以控制,找到適合的機率多些,職位越高越是如此。

如果公司沒有隨時可以調動的獵人,跟獵人頭公司合作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在矽谷工作過,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一早醒來,Linkedin 收件夾裡面多了好多誘人的職缺,全都是獵人頭寄來的。

這些獵人頭公司會根據客戶的所需要的職缺 title ,教育,經驗,工具,與地點搜尋,並『花錢』透過 Linkedin 聯絡,並幫你作第一階段的篩選…等。

根據這次找行銷主管的經驗而言,獵人頭公司帶進來面試的比自己找上門來的強很多,透過他們,這次的找人經驗非常愉快有效率。

電話面試,與第一階段的內部篩選

獵人頭公司接下來會把篩選過後的名單交給客戶,第一階段的電話面試就此展開。

電話面試通常都只是短短的寒暄跟幾個簡單的問題而已,上下大概 30 分鐘之內可以搞定,只要對方口條順暢,經歷相符,聽起起來好像有那麼回是,就可以直接約時間面試了。

第一階段負責面試的人應該要是需要用人的那位主管,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多找再上一層的老闆,或是以後會跟該職缺合作那幾位同事輪流進來聊聊,從各種需求的方向直接衡量候選人的實力與適合的程度。

如果面試後大家都同意可以繼續談,那麼就進到面試過程中最精彩的一段: Coding 測驗。

是不是工程師都要經過的 Coding 測驗

Coding 測驗是任何地方找工程師時必定經歷的過程,意指把難題丟給面試的程式設計師,請他回家把問題解出來。但是因為太好用了,很多能打嘴砲,能打迷糊仗的面試者都被這關刷下來,因此我們把 Coding 測驗延伸出來,讓所有的面試者都必須經過這一關。

延伸過後的Coding 測驗,就是給面試者帶回家專案去作。如果是程式設計師,當然就是程式的專案,如果跟這次一樣是找 Marketing 的人,那麼題目很簡單,就會是:如果你來帶敝公司的 Marketing 團隊,你會怎麼作?

下次面試的時候,面試者必須要帶著他做好的 Slide ,報告給整個相關團隊(如果公司小,就會是整間公司 XD)看,報告過程不能超過 20 分鐘。

在報告的過程中,你會看到:

  1. 面試者對公司與產品的功課做的如何,對面試公司的產業,產品與商業模式有沒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2. 面試者如何構思問題 (frame the problem),提出來的作法是否有深厚的專業架構與策略作基底,還是只是隔空抓藥,一點理論基礎都沒有?
  3. 面試者有沒有偏重哪一種行銷技巧或是工具
  4. 面試者有沒有盲點

這些資料都蒐集齊全了以後,接下來就是殘酷大 QA 的時間。

這時候,整個團隊針對他的計畫與執行詢問,問題傾囊而出,考他招架與反應的能力,用整個團隊的專業與經驗考他更專業的東西,看他的底有多深,一般而言,如果沒有比整個團隊都深,他憑什麼主掌整個公司的 Marketing?考破了底,穿了邦,還要看他如何面對他對整個團隊的質疑,他是迷糊仗帶過呢?還是立刻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Coding Exam 過後

我們團隊在不同時間面試了 3 個打到 Coding Exam 的候選人,Coding Exam 過後,我們會請他到街角的咖啡廳稍待 10 分鐘,團隊則利用這段時間快速的討論感想與下一步。

大部分的候選人在那 10 分鐘後收到拒絕的通知,如果我們真的很喜歡該候選人,但是還想要多找找看是否有其他更好的人選,10 分鐘後他們會收到『我們還沒有決定,保持聯絡』這種通知,英文叫做 “Keep it warm."

當然,也有那種絕世高手,經過上列慘烈的戰役後,還能有讓團隊驚豔的演出,我們真的覺得團隊沒有他不行,我們會立刻進行 Reference Check。

Reference Check

Reference Check 在台灣比較少見,說破了,就是公司想探探候選人在前公司,或是前前公司時期的口碑,一般而言,會找他的前老闆或是前同事問一下這些問題:

  1. 他工作起來如何?是不是跟他履歷上面說的一樣?
  2. 他人如何?有沒有辦法跟大家合作?工作品質呢?
  3. 對這個人,你推不推薦?你還有沒有東西要補充?

如果連這個都沒有問題,接下來就準備開始 Offer/Package 的談判拉。

學習

從這次的獵頭經驗,我發現這個英國佬找人快狠準,只要有一點點不合適,就會立刻拒絕,畢竟在新創公司中,每分每毫都是最珍貴的資源,真的要花在刀口上,當然,如果很合適的話,也會立刻錄取並進行確認的工作,以防半路殺出程咬金,把好的人選搶走。

回到應徵者的角度,你真的要作很多很多的功課,才能一路殺出最後 Coding Exam 那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