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美西超夯,台灣 Life Style 產業在美西市場大有可為!(多圖)

今天是禮拜一上班日,在北加州 Fremont 附近的 85度C 仍然是擠滿了人,要排半個小時左右才進得了門買麵包

在台灣的你一定沒有看過這種 85 度 C!

你身處在鬧哄哄,暖洋洋的麵包店內,店內的動線早就被規劃好了,你只能順著動線向前,想到剛剛沒有夾上的麵包,你猶豫著要不要回頭,轉頭一看,又有一群顧客被放入閘門,一股腦的往你身後擠了上來,還是算了八,你想。

這時候,廚房的門忽地打開,兩手各一個托盤的中年大嬸,臉上放著紅光,大喊著『麵包來了,借過!』向你走來,更精確地說,是『擠』了過來,在你面前,一邊補著架上漸漸被搶光的麵包,一邊笑容可掬地問你有沒有問題,他都可以幫忙回答。

你笑著說沒有,但是後面的人潮可絲毫沒有減弱那推向你的力道,你被迫往前,推向結帳處。

這邊的麵包大概是台灣的 1.5 倍價錢,但是算上北加當地的物價,其實不貴,你動動腦想從這瘋狂的人群中推算出這間麵包店的營業額,怎麼算都非常驚人。

其實85度C不是唯一在北美大紅大紫的台灣 Life Style 產業,嘟可茶飲鼎泰豐天仁茗茶(茶飲部門),與快可力等,都常常排滿了購買的人龍。

走了幾間,大致分析了一下顧客組成,你會發現大部分還是華人,少有其他人種,但是慢慢的,眼尖的你會發現,(年輕的)華人很會把其他人種帶來,介紹台式的 Life Style 給他們,市場有漸漸擴大的趨勢。

這不禁讓我想到,其實鬍鬚張鼎王,三媽臭臭鍋等在這邊市場絕對不小,對品牌來說,有值得一試的空間。美西這邊的華人越來越多,多到已經可以形成規模經濟,對台灣 Life Style 品牌來說,絕對是個可以用力發展的新世界。

誰說台灣只有硬體有競爭力?我們只需要換換腦袋而已!

相對於顧客大部分是華人,員工的人種比例是比較多元的,圖為85度C的廚房

從哪個角度看,都滿滿的全是人

這年輕的白人是被朋友帶來的,也買了滿滿的一大袋,誰說台灣做的麵包不行?
員工忙幫忙裝袋

很多瘋狂的媽媽都是這樣買麵包的(有時候還不只一盤),真不知道他們回家要怎麼吃完

人手一盤滿滿的麵包,這裡的市場可完全不能小覷

如果你只打算看一本 B2B 業務書

要玩 B2B 的遊戲,業務 (Sales) 是公司絕對不可或缺的功能,但是從來沒有看過學校教怎麼作業務的?(但是大部分學校卻有教行銷:Marketing)

這不是很奇怪嗎?這麼重要的東西,幾乎所有 B2B 公司賴以維生的東西,竟然沒有學校有辦法教?

身為工程師,我認為坊間業務相關的書籍卻又太不科學了,我實在沒有時間跟興趣去看那種只會教人家積極,不要怕挫折,與只分享一兩個獨門作法的書。我希望能全面地看待業務部門這個系統,我也希望在系統性的介紹後,有本書會更深入的介紹每個流程,與最佳化的方法。

在分享人脈為王:矽谷發展 B2B Startup 的方式以後,很幸運的敝公司 Fliptop 舉辦了  Predictive Sales Submit ,其中 Aaron Ross 分享了,非 Sales 出身的他,如何用一系列 trial and error 等科學實驗的方法改善 Salesforce 的業務實作,最後成功地為 Salesforce 多帶來一億美金的年收入。

B2B 業務成長

一旦你的產品確定賣得出去後,你有兩種方式會獲得商機(Leads),一種是有機產生的(inbound leads),比如說自己找到網站上來的,看到部落格文章來的,看到廣告來的… 等等,這種自己找上門的商機。這種商機最大的特點是:

  1. 資訊搜集者比較多,購買意願不明,品質難以控管
  2. 很多時候也沒有預算,顧客只想解決一次性的問題
  3. 品質不好的商機真的會浪費業務員很多的時間(業務員的時間 = 你的成本)
反之,你還可以自己陌生開發商機(outbound leads)。陌生開發其實就是你自己去找到買你產品的那個人,一般而言,你必須:
  1. 蒐集目標名單。你可以自己上網去找,或者是跟資料公司買。
  2. 聯絡他們(Email,電話… 等等…),跟他們介紹產品。
  3. 如果他們有興趣,進行 PoC Demo,與之後擬訂合約,簽約,付款等動作。
重點來了,如果你要『穩定』地成長你的業務,以一般 B2B 公司而言,有機產生的商機不是個好方向,因為它太不穩定了,品質不一,經營團隊也沒有辦法短期內快速增加有機商機的總量。

你應該要著重在陌生開發的商機!

陌生開發其實是可以很科學的,我們只要假設你找來的商機有固定比例會成交,我們很容易地就能從你商機的數目推估出你未來的營收(revenue),換句話說,可以寫成這個等式:

有品質的商機數目 x 固定時間內的成交比例 = 該時間內的營業額

也就是說,跟下圖所呈現的一樣,我只要能大量增加『有品質的商機』,然後把他們全都塞到我的 sales pipeline 中,就能把我的營業額做大!

問題範圍縮小了,不是嗎?

增加業務員人手,跟增加營業額,根本沒有關係

很多業務老手還是困在這種迷思中:要增加營業額,只要多找幾個好業務員來幫忙賣就可以了,這答案千錯萬錯。

從上面的等式看得出來,要增加你的營業額,你必須要陌生開發,讓你有品質的商機數長大,但是問題來的,誰要負責開發這些商機?

一直以來,B2B 業務員負責的事情有:

  1. 找新商機
  2. 產品介紹
  3. 產品Demo
  4. 成交
  5. 維護顧客關係
  6. 處理顧客的所有疑難雜症
但是 Aaron 認為,陌生開發,找商機跟成交以後的事情,不應該交給業務員處理,因為:
  1. 業務員不喜歡陌生開發,也很不會陌生開發
  2. 就算他很會陌生開發,最後也會因為他必須要把時間花在產品 Demo 與成交的工作上,而荒廢陌生開發。如此一來,有品質商機的量又受到影響了,對公司整體不利。
因此,要把陌生開發找新商機與成交後的客戶問題切出來分別給業務發展團隊(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或是 SDR) 與客戶成功團隊(customer success team)來處理。
業務發展團隊的任務只有一個:陌生開發,並大量產出有品質的商機,然後交接給業務員,流程是是這樣的:
  1. 業務發展團隊搜集潛在的買主名單資訊(買名單,上網找名單資訊)
  2. 分析他們的需求,並評估你的產品是否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3. 聯絡他們,如果與談的非最佳人選,藉由與談人找出最佳與談人的聯絡方式,並聯絡
  4. 先不要介紹你公司產品,先藉由與談人搞清楚該客戶是否是個 Fit
  5. 找出產品可以解決該公司問題的方式後,提案,並約好會議(meeting)時間,可以是見面的,或是用 con-call。
  6. 把這個機會交接給業務員,業務員審核該機會的品質
SDR 同時大量處理很多潛在商機,然後把這些商機交接給業務員,業務員審核後,公司針對每個商機給 SDR 發放佣金。
如此一來,業務員專精在他們的關係經營與成交上面,SDR 致力於陌生開發更多的商機,你公司的營業額就可以跟生產線一樣。
加人 + 加資源 + 訓練 = 更高的營業額

 

這個新的 Model ,不是只有 Salesforce 能用

他的書中當然還列出非常多的成功案例,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去看書。
不僅如此,這篇 Blog 文章所聊到的僅僅是概念上的介紹而已,Aaron 書中還有很明確的,各個步驟的執行細節,這本書根本是本 B2B 業務的 cookbook,非常建議對 B2B 業務有興趣的朋友去讀讀。
本書還沒有中文版,有點可惜,希望國內有出版社對本書有興趣,翻譯出來跟大家分享。

矽谷獵人頭經理對MBA與工程師的建議

跟主題沒有關係,這是 Aaron Ross 前幾天在敝公司 Predictive Sales Submit 中演講的投影片。
非常建議對 Sales 有興趣的朋友讀他的大作 Predictable Revenue ,因為他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

前幾天在一個朋友家的 Party 上遇到了個矽谷這邊資深獵人頭經理 M,幫助過下列公司在他們都還是 Startup 階段時獵過人頭: Google,Linkedin,Facebook,與 Tesla。

在討論開始之前,如果身邊有資深在做 Head Hunter 的朋友,請趕快請他喝杯咖啡出來聊聊。直到昨天為止,我才知道他們知道的內線消息這麼多,除了基本的職缺數目與薪水福利行情(不要問我,自己找自己的獵人頭朋友問 XD)與漲勢以外,他們對 Career Path (職涯規劃)也有一套非常深刻的見解,以前我隱約觀察到的蹊徑,與完全不知道的跨領域整合方法,被他輕鬆點破。

真的很有種得到偉大航線航海圖的感覺。

因為在座討論的人不是 MBA ,就是軟體工程師,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角色吧。

MBA 畢業生

他多年的業界經驗跟我之前寫出來的文章結論是一樣的:要念MBA,就要念全美前 20 名 (Top 20) 的名校,不然就要有策略的選則區域名校

對 Top 20 的MBA來說,走到經濟體夠大的哪裡都很吃香,因此我們先不討論。

美國這邊的中大型企業很喜歡贊助自己員工念 MBA(不用錢,只是公司會跟你簽長一點的約而已),區域名校很會跟這些企業合作規劃課程與學程,這些企業上上下下的崗位就會漸漸塞滿這些區域型名校的畢業生,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 MBA 打從入學的那一刻起,學校就幫你準備好在正這些中大企業中服務的『內線』,這也是這些區域名校 MBA 所能提供最大的價值。

M 建議,對MBA來說,不管你作什麼,能夠發揮文憑最大價值的地方還是在 Fortune 500 的大企業中,而不是中小企業或是創業,因為在這些企業中:

  1. 他們肯定 MBA 的價值
  2. 主管們都有 MBA
  3. 沒有 MBA,他們也會送你去念 MBA
MBA 在這種環境中自然門票具備,如魚得水。
M 也說,不管是那個 MBA,請一定要跟老師,同學,學校學長們,校友學長們多多 networking,出去喝啤酒,party,hiking,讓大家認識你,搞好關係,要進那間公司,要升遷,要問什麼資源都會很得心應手,別人也會熱心幫忙。
喔!對了,networking 的秘訣在於『數量大於質量』,跟大家混 30 次,比你一次請他們喝 30 杯啤酒都來得用。

MBA 要賺錢,最好的方式是進入 investment banking (投資銀行)的領域,缺點那只合約跟賣身契沒有兩樣,你的所有生活就只有工作,一天 16 個小時左右,沒有週末,他說。

M 跟我說,現在矽谷這邊大公司的行情,有工作經驗的 MBA 出來後大多會有六位數美金的年薪,這樣看來,MBA的投資報酬率還是不錯的。

軟體工程師

這年頭軟體工程師在矽谷很紅,不用做什麼,坐在那邊,獵頭會一個個自己上門來找你,但是這樣不好玩。

如果你只想要去大公司 Google 或是 Facebook ,穩穩地做,那就算了,不然,在矽谷,軟體工程師要玩大的,當技術性的共同創辦人(tech-cofounder)或是新創公司的技術 VP( VP of engineering)才對。

首先,先確定你的技術能力夠強,這裡指的技術能力當然包含(但不限於):

  1. 網站前端與後端
  2. iOS 與 Android 開發
  3. 資料庫
  4. 要能 Debug 別人的 Code
  5. 軟體架構
其實你不用當某個技術領域中最強的人,挑一兩個深入,其他部分只要隨時能夠學得起來,就也足夠了。

接下來,你必須要去做一件跟技術沒有關係的動作:Networking!
(天啊,又回到人脈為王?Networking 時請保持應有的自信,這點台灣人真的很欠缺)

VC 或是 Incubator 也有業績壓力,他們除了要不斷的找到新的創業家來充實 Profolio 以外,還要幫 Profolio 裡面的團隊找成員,你可以向這些 VC 或是 Incubator 放出風聲,只要你過去的經歷 OK ,辯才無礙,VC 們會很願意幫你介紹團隊面試。

這時候,面試的職位可都是 Director 以上等級的,還很有機會當上 Tech-Cofunder,不僅股份拿得比例大,團隊也都已經是入資過或是即將要入資的,讓你玩 Startup ,又不用斷炊。

剛開始,可以挑下列這種初階的走走:

或者你可以多參加一些 incubator 所舉辦的活動:

在場記得向 VC 散播出想要加入 Startup 的訊息,也順便蒐集市場消息,再說一次,不管何時請保持應有的自信

M 的分享中還有包含很多新創公司如何到歐洲設立子公司,別的東西不要,只想要用 L 或是 H 簽證把工程師運到美國來(找歐洲人是因為他們比較會說英文),以及矽谷公司各個職缺的薪水規格,與為了搶人才推出的種種福利。

老話一句,要知道這些東西,去找你身邊的 Head Hunter 。

人脈為王:矽谷發展 B2B Startup 的方式

我在矽谷的所有約大頭的聚會大多是在這樣的酒吧中進行的。
對這邊的人來說,『Let’s go get a beer.』是個很好約人的話術。

伯爵是典型的矽谷傳奇,20 歲上下創了間 B2B 軟體公司,幾年後以天價賣給巨頭,在巨頭待了兩三年後,30 出頭,本可一輩子不愁吃穿的他,耐不住大公司的環境,跟著幾個朋友,又出來挑戰新的 B2B Startup,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著。

好久沒有遇到伯爵了。他跟幾年前一樣,繡上自己公司 Logo 的棒球帽,輕薄的運動外套配上T-Shirt,藍色牛仔褲加上簡單的球鞋,跟大家印象中矽谷的創業家一模一樣。

這次跟他聊的是B2B Startup BD (Business Development – B2B 新創公司業務發展)的秘訣。

找大頭,不要在小嘍囉上面浪費時間

如果你還不清楚,B2B Startup 最大的挑戰,就是跟那個有預算決定權的大頭搭上線,如果你賣的是業務相關的產品,那會是CMO或是VP Sales,如果你賣的是技術相關的產品,那就是CIO或是CTO了。

沒有決定權的其他人都是小嘍囉們,不管跟他們混多久都是浪費時間,要盡量避免。

跟大頭搭上線,這個案子就是由上而下(Top Down)的,下面的人就必須要衡量你的產品或是服務,必須要給個答案,整個案子的進行也會比較快。反之,該案子可有可無,自然會無限期給你拖下去,你是Startup,沒有那種時間與資源可以這樣耗。

一開始,你在業界一點名聲都沒有,真的只能跟嘍囉們談,你必須要一步步跟大一點的頭建立關係,並讓大一點的頭認同你的價值,幫你轉介紹,一步步往大頭處邁進,當你成功跟某個大頭建立關係以後,要好好利用大頭的人脈資源幫你轉介紹,認識其他大頭。

大頭,是這樣一個個打下來的。

隨著公司的慢慢長大,業界名聲的慢慢擴張,就算不認識,你也可以漸漸的直接找上大一點的頭,不必一切從零開始。

(這真的跟RPG打怪好像 XD)

如果一開始有些資源,你可以找原本就有人脈的資深業務人員加入團隊,這可以大大縮短上列流程。

投資人/天使,也是最初的業務

慎選你的投資人,因為最開始的投資人,應該要刀劍帶著跟你一起打天下。一開始的投資人有下列兩項重要的任務:

  1. 賭上他們的個人人脈,幫你找到認識的大頭,並且跟你一起去跑
  2. 介紹更多有該領域人脈的投資人加入團隊,擴展公司的觸角

如果一開始的投資人只想出錢,不想出力,那不管他 Offer 多好,還是算了吧,不值得!

B2B Startup 最重要的資產是客戶。他既然願意投資你公司,代表他有眼光看到你們產品/服務在該領域的價值,這麼爛熟該領域,他在該領域一定有相當程度的人脈。公司這麼小,一個客戶都沒有,這時候稱職的投資人必須要掄起電話,幫你約到他認識的大頭,把產品或服務賣進去為先。

同時,該天使也應該認識跟他同樣背景的天使投資人,為了公司發展,他也必須要把這些有用的資源都拉給創業家,拼湊出該公司在該領域的陣線。

B2B新創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天使拉一個天使,串出直達客戶大頭的人脈網略,成交,在該領域占到自己的山頭,蓋出自己的碉堡。

拿股權換關係

公司沒有做起來,股權再完整都是壁紙。

一開始沒有人脈資源,也沒有錢的時候,股權就是一個你拿來把產業大頭拉進團隊的利器。

根據伯爵的說法,你儘管上 Linkedin 去找業界前輩,一定要找到哪些最頂尖的,最好是有創業經驗的,然後在 Linkedin 上面敲他們,介紹你自己與你的產品/服務,最後說:『我願意用某某比例的公司股權跟您換取 30 分鐘的會面深談』

儘管30分鐘看起來好像很不值得,但是只要約到的真的是業界A咖,而他也喜歡你提供的產品/服務,能幫你快速了解該產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與你公司可以切入的角度,告訴你如果是他,下一步會怎麼處理,會大大節省你摸索產品定位的時間,讓你直接切入核心。

真正的A咖不會浪費30分鐘來交換一個沒有潛力公司的股權,會答應收你的股權,代表他對你公司有興趣,你有 30 分鐘的機會讓他喜歡你,掏出更多的人脈與資源,成了你的股東後,你更可以光明正大的打電話給他,跟他要求支援與資源,這樣看來,你得到的會比你給的還要大不知道多少倍。

當然,不管你公司多大間,股權最多就是100%,就算你每次只給0.1%,也只能給 1000 次(然後你就沒有股權了 XD),更何況矽谷這邊A咖的標準絕對不只 1% ,你沒有多少次給股權的機會,要好好慎選。

還有,隔行如隔山,身在 B 產業,不要去找 C 產業的 A咖,就算他真的答應了,加分可是一點也不大。

千錘百鍊你的Pitch,找到最好切入的價值定位(Value Proposition)

你以為客戶在意的東西,通常都跟客戶在意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伯爵就拿資訊安全舉例,除非法令規定或是發生問題,很少業主會在意他的網站的資安,因為那是一個很偏的領域。如果你跑去跟某個CTO/CIO 說:

『你如果不使用我們家的產品,駭客來了,你的網站就會 OOXX』

這聽起來跟下面這一句有什麼差別?

『如果你不買我的意外險,哪天你出門撞車,你就會失去工作能力,失去收入,又傷又窮又潦倒』

那你覺得客戶會不會買單?

相反地,伯爵說,跟 CTO/CIO Pitch 的時候,要把安全跟品質掛上鉤,變成這樣:

『請問您在不在意您網站的品質?』

『當然在意』

『就某某有公信力的研究結果而言,工程品質由以下三項組成:1. 不重要 2. 不重要 3. 安全。敝公司專精的地方就在安全這個部分。請問貴網站在這方面上的處理方式是?』

藉由這樣的QA方式,讓這些CTO/CIO在腦中把安全與品質掛上勾,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後,再把你公司的形象跟安全劃上等號,深植這些CTO/CIO的腦中,接下來引誘CTO/CIO說出他們現行對安全的處理方式,你則要找尋你產品/服務可以搭進去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厲害的保險業務員總是在跟你聊孝道,孩子,與儲蓄,而不是真的跟你在聊保險了。

因此,找到你產品/服務最好切入的價值定位吧,在找尋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市場真正要什麼,然後反饋在你的產品/服務上面,不光只是個有教育基礎的猜測(Educated Guess)。

因為要趕 Caltrain ,匆匆跟伯爵道別以後,衝出酒吧的門口,邊走邊咀嚼這些 B2B 的金言。

矽谷這邊做B2B生意跟其他地方做生意一樣,人脈關係真的很重要。跟台灣中國不一樣的地方是,人脈好真的也只表示你可以找到更多的 CTO/CIO 來聽你的 Pitch 而已,能不能成交,還是看你的產品/服務能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目前台灣 Startup 大多偏 B2C ,BD 的打法跟上列陳述的部分又完全不一樣了,如果要採用上列方式,請小心使用,也非常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