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人脈,長輩人脈,專業人脈,還是黑道人脈?

(圖片出處:教父。你的所培養的人脈到底是留學生人脈,長輩人脈,專業人脈,還是黑道人脈?)

這篇文章是寫給不久前剛畢業,或是快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看的。

以下的人脈概念介紹,不包含商二代或是政二代的假設,畢竟小弟沒有這類相關經驗,沒有辦法深得其精髓。我是覺得,如果你是上列兩類的話,家庭所帶給你的人脈經營教育早就足以讓你讚讚讚讚幹超爽(練習艷秋流白話文 XD ),夠用了。

 

留學生/社會新鮮人模式:『幫我找工作』概念

本魯最近不小心亂入了一個矽谷灣區為 1x 歲到 20 初的大學生朋友舉辦的職涯分享會,其他分享的講師們青年才俊,也都還在 20 歲的後段班,身為在場除了教授以外唯一 30 (還在 30 歲的前段班拉 XD)歲以上的老人,每當發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聽起來倚老賣老,講起來一點也不潮。

這些青年才俊的講師兩位正襟危坐,侃侃而談,聊到發展職涯,攻克職缺的法們時,都會帶到『多多社交,培養人脈』這點。

的確,站在這個階段的職涯中,身為留學生想在美國找到正職工作,除了仰賴自己的學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深入同學,學長學姊,甚至學弟學妹的人脈中搜索,讓那些已經在 Google , Facebook ,或是 Linkedin 中找到正職的朋友們幫忙內推,增加成功機率,如果這些朋友在公司中的影響力卓越,自然能夠大大推自己一把,在競爭的美國留學生生存戰中領先群倫。

這時候所謂的人脈,只要你專業的功力不差,平常做人也不會很機歪,介紹工作分享工作資訊不就是份舉手之勞,只見過一兩次面的朋友也會非常願意幫忙,說不定還能賺一份 referral bonus ,何樂而不為?

在 30 歲之前,我所認知的,真正能用的人脈也就如前段所述,跟留學生人脈一樣,幫幫內推,幫忙做些 information session。所謂人脈累積的速度也跟鴨子划水一樣,有跑活動派對的時候才有,家裡蹲時則是沒有什麼人理你。

 

長輩模式:『工具人,情緒勒索,情義相挺』概念

這時候教授加入討論了:『我其實並不喜歡到處喇咧認識人,因為在台灣,很多人錯把人脈當作是「工具人」的概念,很多不太熟也不是朋友的人們會拜託東拜託西的,很難處理』。

是啊,尤其是那種長輩間的人脈,比如說爸爸的朋友希望幫他孩子找到你相熟公司的工作,拿著禮物上門拜託,看著他半祈求的眼神,帶上一點情緒勒索,你想幫卻又不想幫,又不是選立委在做選民服務,不知道如何是好。

動用這種人脈就跟人家出國,你請人幫忙代購東西,還請別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幫你找折扣一樣討厭。或是一個不熟的朋友請你介紹你九族給他賣直銷一樣無言。

奉勸一句,如果不是打算絕交,靠靠靠靠超耍賤,不要這樣揮霍你的朋友。

 

專業人士人脈模式:『以牌換牌,互補有無』概念

32 歲以後,因為手上專業牌多了一些,開始有朋友會搓合認識其他朋友互相學習,或是合作,這時的人脈會有機成長,漸漸地,你會大量認識你領域,或是相近領域中的行家,他們在討論相近問題時,也常常會想到你,你的意見,也會在這群體中擲地有聲,發揮影響力。

合作,顧問,或是組隊出征的機會,也會慢慢上門。

這當然是建立在你手上有足夠的牌跟人家交換的假設上,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技能或是專業要能為人所需才行,講句更傷人的,其實就是要能夠當別人『高級工具人』的實力。

這有點像是打網路遊戲中組公會的概念,你要自己有兩把刷子,或者擁有不可或缺的資源,才有人願意重視你,跟你組隊。不然就算你自費嚐遍全世界品酒會的酒,哈遍全世界高級俱樂部中的雪茄,也都無濟於事。

好玩的是,你手上的牌越多,你能換到的牌越大,你能加入的公會的等級也就越高,舉個例子吧,如果你被某個創投投資,除了他手上的所有人脈資源都可以為你所用以外,規模大的創投基金還會不定期舉辦社交活動,學習課程,或是郊遊(比如說敝公司個創投就在找明年三月到夏威夷去教育訓練個幾天,都不用錢 XD ),多多跟他們旗下的創業家交流,也多多讓他們旗下的創業家相互交流…等。

相關的社交活動與人脈在其他的行業領域中也各自有自己的年會,展覽,研討會,社團,兄弟會,姐妺會,品酒會,俱樂部,seafood 禪修會 XD…等可以提供,但是前提非常清楚,這是一個資源交換的過程,如果你本身沒有掌握幾張大家趨之若鶩的王牌,去參加這些旁枝末節的 xx 會可是一點幫助也沒有

 

自我表達與溝通

台灣還有另一個極端的人種是:專業強到超超超超強無人敵,但是口語與文字表達卻大有問題,雖然滿手好牌,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槓桿,也不知道如何與人合作。

我過去曾經寫過相關題目的文章,請見:台灣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社交,但是如果你想多少用到人脈這張牌,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換個宅宅的方式聊這件事情好了,如果連 API 都開不出來,或是 API 寫得有夠爛,不管核心演算法如何世界第一,別人沒有辦法跟你交換手中的牌,團隊或是合作自然搭不起來。

如果你真的是這樣的人,希望你能夠幸運,身邊找到可以幫你處理溝通與公關的代言人,不然還是專心技術,當好 individual contributor 。

 

介紹人脈的準則:『每次牽線,都在幫自己加分』

經營人脈時有一件不能忽略的準則,要記住『每個牽線,都要能幫自己加分』。

所有的介紹,要能創造介紹方,被介紹雙方全都得利的三贏階段才是個好的介紹。舉例來說, A 需要諮詢某種專業的人才,你剛好認識 B 是業界中的佼佼者,你想要介紹 B 給 A 認識,你要盡其所能地確定:

  1. 對 A 來說, B 的專業很有可能解決 A 的問題。
  2. 對 B 來說, A 不是一個討厭的合作對象,如果 B 出了很多知識很多力, A 會不會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留下爛攤子給你收拾?還是會合作愉快,對兩邊來說都是個愉快的經驗?
  3. 如果上述合作開心如意,你的信用(credibility)自然大大加分,對 A 與 B 來說,你都是個很好的合作對象,你這個介紹,幫自己加了分。

如果你的介紹不能確定上列的正向人脈循環,你就是在幫忙其中一方拜託另外一方,這種拜託,就會淪落上述的長輩模式,對其中一方來說是困擾,是要欠人情的,人情欠多了,他對你來說就會有主從關係,他是主,你是從,會變成教父電影中所陳述的黑道模式,他隨時都可以對你提出:『一個沒有辦法拒絕的提案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那麼怎麼累積人脈呢?

介紹了那麼多種模式,那身為剛出社會的專業魯蛇,要如何累積人脈,借力使力,力爭上游呢?

本魯覺得可行的方式依序如下:

  1. 鐵打的專業,鍛造手中王牌
    硬功夫要打在所有軟實力之前,沒有骨幹,身段再怎麼柔軟都只是魷魚而已,當不了鯊魚。這裡的硬工夫指的要麻是專業,要麻是資源,身為非商二代或是政二代的你,沒有資源可以槓桿,唯一可以發展的就只剩下你的專業了,好好發展它,鍛鍊它成你手上可以打的王牌。訓練專業時可以不用在家閉門造車,meetup ,社群,使用者社群…等等的專業社群組織不僅可以切磋專業,還可以直接發展專業人脈,大力推薦。
  2. 鮮明的特質,清楚的溝通
    有了專業王牌,接下來需要訓練自己與世界的溝通。本魯生性靦腆,喜愛與電腦相處勝過於人類,因此在我的溝通上,除了清楚的讓對方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以外,我也會刻意帶出我這方面的人格特質,給對方鮮明的 baseline ,不矯飾自己的個性,自然就不會需要勉強自己迎合別人。興趣其實可以帶入人格特質這個部分,喜歡品酒,品咖啡,打 MMA,柔術 ,滑雪,溜冰,插花,刺繡,或是騎腳踏車 … 等,都不啻是可以好好拓展人際關係的方式,也會給別人多一點關於你人格特質的資訊。
  3. 開放心胸,小心經營
    最後,增加專業內,專業外有用其它好牌的人脈接觸的機會。我其實不是很喜歡社交活動,總覺得那是種浪費時間的東西,因此我目前為止認識的人脈大多是人脈介紹人脈,有機成長的。重要的社交活動除外!自家創投舉辦的社交活動或是專業社群的研討會都是我會盡力撥冗參與的。

    藉由選擇社交場合,你也可以選擇你社交的對象。

總歸一句,我認為從 20 到 30 以上的社交人脈,是個從留學生/社會新鮮人模式,轉進專業人士人脈模式的過程,然後要盡力避免長輩模式,絕對不能墮落到黑道模式,盡一切能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