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NA 愈好,你的談判力越大

筆者是基層公務員家庭出身,從小到大,習慣單一價值觀,任何東西都有它規定好的價值與額度,這些價值與額度是天公伯(或是上帝)制定的,是不容更改的。

既然這些價值與額度都是天公伯制定的,那人生當然沒有談判這個問題與需求,你只要用功讀書考進建中,或是台大,自然你就有建中與台大的身價,只要你奮力擠過公務員或是大公司的門檻,隨著年資與職等的上升,你自然會有相對應的薪水與年終,你自然會得到相對於你能力與等級的報酬,這所有的一切,根本不需要談判,因為世界上有個規定好的價值與配額系統,你只要是你應得的,社會系統就會給你。

至少我人生的前 30 年是天真的這樣認為的。

所以我會努力埋頭苦幹,認真表現,覺得社會系統(或是老闆)自然會把我的努力算進去,再吐出一個我應得的數字出來。

來到美國以後,我發現這裡這是一個『人』的世界,沒有什麼天公伯的概念,也就是說,不管你需要什麼東西,你都要跟人去要,要跟別人要,當然就牽扯到談判技能,小至買床墊,租房,大至買車買房談薪水等,都要靠談判來處理。

在 22 歲的時候,筆者有幸受到美中關係委員會的贊助到聖地牙哥研習談判,可惜當時的內容只留在腦理,沒有進到心理。所幸當時的東西都有留下來,最近可以翻出來看看。

如果你跟我一樣,不善談判,但是卻想用看完一則部落格文章的時間來加強自己的話,你只需要注重下面這點即可:

你的 BATNA 愈好,你的談判力越大

BATNA

BATNA 其實就是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談判協議的最佳替代方案)的縮寫,用白話文來說,其實就是談不成的話,你最好的替代方案 (Plan B) 是什麼?

以跟公司談待遇來說吧,BATNA 的應用就可以直接翻譯成,談不成的話,你手上有沒有其他公司的 Offer ,而這些 Offer 的條件好不好,如果你在談這間公司只願意出 5 萬,但是你手上卻有個 7 萬的 Offer ,那麼你可以毫不在意的繼續進擊,跟該公司施壓周旋,看能不能逼出該公司的底線,看看該公司的底線是不是還可以超過 7 萬。

反之,如果你手上沒有更好的 Offer ,或是沒有拿到其他公司的 Offer ,不管你有多相信自己的價值絕對比 5 萬更高,你也只能黯然接受了。

BATNA 不是所謂的『籌碼』

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會以為剛剛在談的 BATNA 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談判籌碼,其實不然。
所謂的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指的是你在談判時,能夠拿來跟人家交換的東西,買東西的時候,你的談判籌碼就是錢,談待遇的時候,你的談判籌碼則是你的教育,經驗,人脈,與技術等等… 在完美的世界裡,你的籌碼愈多,換得的東西就愈多,你的教育越好,人脈越熟越廣,經驗愈多,技術越純熟,你的待遇就越好。
但是世界永遠不是完美的,是個殘酷的地方,就如同現在非常多台灣企業的資方非常喜歡拿翹,明明你的你的教育很好,人脈很熟很廣,經驗很多,技術很純熟,卻死都要開個非常低廉的價錢,押定你的資訊落差,押定你不會多方嘗試,押定你的忠誠度,人才的資質,卻是奴才的薪水
所以我們才需要 BATNA ,BATNA 是解決你你談判對象裝死拿翹的唯一方法。
筆者的老朋友老爹就曾經在 2007 年時,變造履歷,以無所謂的心態跟台灣某些廠商周旋過,某些廠商一開始開月薪 8 萬,之後竟然有辦法讓他拉到月薪 13 萬不只,間距有 5 萬之多,你就知道台灣很多廠商喜歡用最低的薪資延攬進最優秀的人才

活用 BATNA 談待遇

轉化成你談待遇的行動,這故事告訴我們:

  1. 千萬不要面試一間公司,然後馬上答應待遇,就算你拿到麥肯錫的 Offer ,請拿他的 Offer 去找 BCG 談談看。麥肯錫的 Offer 就是你對 BCG 的 BATNA,反之,BCG 之後開出的條件就是你對麥肯錫的 BATNA。
  2. 蒐集好你的BATNA後,跟 A 公司用 B 公司的 Offer 去施壓,如果 A 公司的 Counter Offer 上來了,你再拿來跟 B 公司施壓,但請記住,每間公司頂多只能玩一次,不然會顯得你的誠意不足,公司們也不會繼續再追高上去了。
  3. 最後,BATNA 對公家機關,或是半/類公家機關(比如說政府出錢開的那些基金會等…)是沒有效果的,如文章一開始所說的一樣,公家環境的各項價格是有如天公伯定義一樣的絕對,沒有任何空間,不用費力嘗試了。
不要忘記 BATNA 是架在你的籌碼上的,你要有足夠的籌碼,BATNA 才會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籌碼,那 BATNA 對你來說仍然用處不大。
儘管如此,BATNA 仍然是你越早精通越好的東西,就如談判專家 Chester L. Karrass 曾經說過:『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Negotiate (你不會得到你應得的東西,你只會得到你談判來的)』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非常歡迎你填入您的 Email 信箱,訂閱 Winston Chen。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

訂閱 Winston Chen –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也非常歡迎你來信跟我討論,謝謝。

台灣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社交

上週週末,筆者跟一票老美去柏克萊吃北京烤鴨,在那觥籌交錯,擺滿珍饈的 10 人座原木桌上,筆者的老婆發揮人來瘋的精神,把場面炒得好熱,天南地北的議題都拿進來討論。

在場坐著一個當地小學老師,負責學小學一年級的教育。

『他們現在在學校學什麼東西啊?』人來瘋問了,想說答案不外乎是語言或是數學那類的東西。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師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溝通與社交啊』

『溝通與社交是那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了』另一個老美接著說。『那時候跟老師建立起來的情感 (bond)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腦中彷彿被一記悶棍打了一下,我咀嚼著他們的討論,這個回答有更深的文化意涵在。

前幾年讀過一本加拿大人寫的書『異數』,書中提到了兩位絕頂聰明的天才,一位因為從小環境不好,沒有人教他如何跟人進對應退,儘管天資破表,卻在現實社會屢屢遭受挫折,從沒有從社會那裡取得發展自我的資源,最後隱居鄉間,過著孤芳自賞的生活。

另一位天才是中產階級出身,儘管屢屢違法犯紀,但是卻能夠利用絕佳的人際技巧左右逢源,受到社會的原諒,認可與讚賞,平步青雲。

我想,這位老師的回答跟我讀到的這段有點關係。

我們小時候看醫生,大多是父母代為發言,跟醫生討論病情與診治的方法等等,異數這本書列出來的北美中產階級的教育方法卻不是這樣。

開車前往診所的時候,北美中產階級父親或母親會先給孩子作心理建設,醫生等等應該會問些什麼問題,比如說哪裡不舒服,感覺怎樣等等的,同時也教導小孩子可以怎麼回答,等到了診所以後,大人們會讓小孩子自己跟醫生對話與討論,醫生主要的談話對象也會是小孩,然後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產階級是這樣無時不刻的教育孩子如何跟社會相處,如何跟大人對話,如何適切的表達自我的需求與想法,難怪你在火車上,飛機上,酒吧裡會看到他們一派輕鬆的跟陌生人搭訕聊天,到了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場合,也很快的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我們也會覺得他們從小就很獨立,有擔當。

反觀台灣教育,從小到大大部分的決定都是父母捉刀,面對世界,父母都會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導,由於疏於練習,跟陌生環境溝通能力從來沒有建立過,出了社會一切重新訓練。

你所不知道的溝通與社交

在硬體與代工的時代,我們只要向世界證明我們的良率比別人高,同一個規格,我們的成本可以更低,或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快,但是到了品牌,軟體,與服務的時代,考驗的是把『問題』轉化為『產品』的能力,考驗的是讓『概念』藉由各種管道,快處『傳遞』的能力,考驗的是把『一盤散沙』組合成『一隻精兵』的能力,以上三種能力,分別是產品管理,行銷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全都是由溝通與社交組成。

不管產品管理如何發展,它的核心價值不外乎是把人類的需求轉化成產品的規格設計,並實作出來,你當然可以照著教科書上面的方式作問卷跟用一大堆 MBA 量化的方法分析,但是在銅板的另一邊,質化的方法同樣也是無可或缺,而質化方法的基礎,基本上就只是跟對象好好的座下來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行銷管理整個聽起來就跟溝通有很大的關係,筆者認為,其中一個最難的部分在於精準的表達出你想傳達的訊息,你可以花大錢,用各種管道傳達出很混亂的產品訊息,對公司整體幫助不大,或是精準的把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一致與有效的溝通訊息上面,然後 Just do it。

最後,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事的,你需要有你的團隊,於是問題來了,人家為什麼要聽你指揮?絕對不是因為你是創辦人或是官做得比較大,你需要運用絕佳的溝通技巧去傳達你所擘畫的願景,你必須要使出渾身的人際技巧讓大家跟隨你的步伐往前衝刺,沒有溝通與社交這兩項能力,根本不會有團隊可言。

然後,跨國,跨文化地作

現實是,台灣市場很小,很多產業如果只靠我們的內需市場,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就算全台灣的 PC 全都用宏碁的,也沒有辦法養得起宏碁這間公司。宏碁 2013 Q3 PC 出貨量是 666 萬台,夠整個台灣 1/4 的人口換全新的電腦,但是宏碁 2013 整年是在虧錢的狀態,換句話說,不賣國外市場,就算全台灣每個人買一台,宏碁的 PC ,當年度宏碁都沒有辦法轉虧為盈),因此,我們如果要發展一個國際級的品牌或是服務,溝通與社交的對象也絕對不能僅僅是我們早就爛熟的台灣同胞,要在別人的市場成功,我們必須要能夠精通不同文化國籍的市場溝通與社交才行。

這其實非常困難。

筆者到矽谷工作的這段時間,發現如果不是從小就在當地生長的 ABC ,長大後,尤其是大學後才到這邊來的菁英們很難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假日會跟一幫同是台灣來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當地台灣人少些,交遊的對象很可能就會加入中國人與香港人,人際關係鮮少延伸到市場的主流社會。

這些旅居矽谷的人各個爛熟英文,托福/GRE 考得比美國人都還要高,所以這不會只是個語言問題這麼簡單。

連海外旅居人的人際關係都是如此了,更何況身在台灣的品牌與服務,想要打進海外市場,想要對海外的消費者溝通出自己的價值了。

看到這裡,你可以很草率的下個比檸檬還酸的結論:『這一定是因為文化歧視』,但是就我的觀察,這絕對不是原因。正因為北美這邊是一個強調溝通與社交的社會,只要能用他們習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很直白有自信地表達自己,不要讓人家猜測,你很容易深入地跟他們打成一片。

他們會先跟你單獨出來在酒吧喝酒聊天,慢慢開始邀請你到他們的家中,最後把你納入他們生活圈的一個部分,你會慢慢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生活習慣,如果你是員工,你會知道怎麼在他們的文化下成功,如果你是創業家/公司,你會學到他們設計/衡量產品服務的想法。

台灣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基本上只要開好規格,哪種硬體軟體都可以做得出來。很可惜的是台灣內需不足以養活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因此我們必須要向外走。向外走需要跨文化市場的溝通與社交,台灣本土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卻從來很少強調這兩個能力的重要性,更何況是跨文化的運作了。

所以,下次帶小孩去看醫生的時候,教他如何自己跟醫生說吧,讓他早一點開始練習跟世界的社交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