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上連續創業家的共同創辦人

(圖片出處:矽谷群瞎傳)

沒有啥鳥不起,只是找到了一個 hack

這篇是寫給在矽谷地區的台灣技術人員看的,如果你只有一身技術,沒有錢,沒有勢,也沒有關係,想在矽谷聖地踏上創業之路,但是又有一家老小要養,簽證要顧,沒有辦法現金流歸零,儉腸捏肚,不吃不喝地創業的話,你不妨試試看我這個 hack ,我就是這樣『正』打誤撞,當上一個矽谷連續創業家的共同創辦人。

跟連續創業家組隊有個好處,募資不是問題,不用斷炊燒老本,至少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當然是讓大家知道其實我沒啥了不起,資質一般般,技術能力也就一般般,運氣好找到這個可以用的 hack 。同樣的方法,任何身處矽谷的台灣技術人員都能複製。

我會誠實分享,大家拿去用吧!

離開矽谷吧!沒什麼好呆的!

2015 年之末, 2016 年之初,在美國年假連假之間,跟很多台灣美國的老朋友新朋友喇賽很多,聊聊忙得焦頭爛額的專案。言談之間,不只一位朋友聊到了因為資訊技術的進步,各地創業社群的發達與跟進,矽谷這個地區已經不再是獨攬技術,集眾多人才於一身的天之驕子了,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也都非常適合資訊人員發展,比如說西岸的西雅圖,東岸的波士頓,歐洲的柏林,亞洲的北京,杭州,上海,香港與台北 … 等。到底為什麼要想不開,留在矽谷呢?生活費這麼高,房價這麼貴(但是台北還是比較貴 XD),生活壓力這麼大 … 等。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 30 好幾,幾年前頭頂跟肚子就開始有點徵兆,中年危機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探入你我的身邊,再再向我們耳語:『這地區的大小新創,你該看的都看過了吧? Google, Facebook ,與 Linkedin 的水有多深,天花板有多玻璃,你交友圈的八卦難道還少聽了?有什麼值得眷戀的?心不該死一死了嗎?』

歸去來兮嗎?矽谷有什麼了不起的?找個輕鬆一點的地方安身立命,專心作育下一代,不也不錯?

的確,如果單單從生活品質與薪水物價比看來,矽谷是個怎麼都不划算的選項,在矽谷待過 3 年以後,走過世界上其他地方,探訪過當地的工作環境與物價後,不得不有這樣的想法。

普通人與浩克的差別?

我之前寫過一篇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的文章,也寫過一篇如果你喜歡台灣,回來,但是不要一直待在這裏。我自己還未萌生任何去意的理由,其實這幾年來一直非常清楚:我想在科技與創業界的聖地,學習成為浩克的方法,一個可以複製的,有系統性地,成為浩克的方法。

Incredible-Hulk-711-cover-header

如果不這樣,來矽谷不就只是換個國家,換個公司打工而已,又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我一直認為,成為浩克的條件只有一個:『歷練』,所以我接下來必須要找個可以短時間歷練無數,變動無數的環境歷練。不能跑到 F 社, G 社去,或是 Fliptop 被併進的 L 社去,太大了,太穩定了,也不能跑到矽谷滿街都是的中大型 startup ,還是太大了,任何超過 5 個人以上的公司都太大,只能找那種剛成立不久的 startup 去走走

不斷炊的挑戰

因為家有老小,沒有辦法斷炊,我搜索過去的經驗,把腦筋動到 Dan 當時的 Fliptop 經驗上:真台灣技術團隊的矽谷出場!

如果你有稍微讀一下上面那篇文章的話,你會發現, Dan 也找到了個連續創業家 Doug 一起做,而且他們還是在網路上認識的 (對,你沒看錯,正是 craigslist 。那時候還沒有任何 founder dating 的網站出現) XDDD ,在做 Fliptop 之前,他也不過就是個新創團隊的工程師罷了。

因為跟有募資能力的連續創業家合作,甫出來經營 Fliptop 時,公司就可以負擔 Dan 的薪水。如果這件事情還能夠複製在我身上,該有多好?

找工作/團隊模式啟動

當時目標就很清楚了:

  1. 我要找到個剛起步的新創團隊
  2. 必須已經有創投資金或是創辦人有足夠的募資能力
  3. 環境與工作必須劇烈變動已累積歷練,所以最好是能當 cofounder 或是 first hired engineer
  4. 創辦人最好有人有小孩,這樣他們可以理解我有時候抽不出時間來。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也即刻在工作之餘,線上線下廣撒 resume ,透過介紹,陌生開發 … 等的方式,接觸這樣的團隊。

試過的方式有:

  1. hired.com
    這間新創獵人頭公司很有意思,有興趣可以直接參考 vgod 的介紹:[引用 vgod 原文]
    我這趟跟十幾家公司聊過,一部分是靠在各個公司的朋友介紹,但大部分是透過Hired這個人才競標網站認識的。(這個網站還蠻有意思的,它逆轉了一般找工作的流程,每個禮拜會把一批人才放到他們的競標市場上,讓公司先提出offer,讓找工作的人可以先看到offer內容,再決定要不要開始跟這家公司面試。)我在Hired上拿到了還不少這種offer,在現在這種對工程師有利的市場來說,這樣找工作非常輕鬆,可以避免浪費一堆interview的時間,直接跟有興趣也能提供不錯offer的公司談。

    因為我的經歷全都是早期 startup 相關的工程經驗,所以履歷一貼出自然就吸引到這類的公司競標, 2016 年初,對中大型的 startup 來說,我收到的價格大概是 18 到 20 幾萬美金,再加上公司選擇權這樣 XD ,如果只是想騎牆賺錢的話,也是一個方式。可想而知,我沒有去選這些公司,我在 Hired.com 上面的唯一選擇條件是股權要大於 1% ,因為這代表這間公司還在草創期,比較符合我想要的公司條件。有幾間草創期的公司股權開 3% 到 5%,我主要跟這些公司繼續談,當然,如果拿這麼高的股權,薪水就會相對少很多,區間大概是 11 萬到 14 萬不等。我最後沒有加入任何一間 hired.com 上競標的公司,使用 hired.com 的創業團隊相對而言都比較年輕,沒有育兒經驗,再加上他們大多座落於舊金山(非 Brat 站旁邊的舊金山核心區),到 San Mateo 之間,對我來講通車很不方便,我覺得每天開車超過一個小時是很討厭的事情,談到 offer 的時候,有任何上列不喜歡的成分,我就直接拒絕。
  2. linkedin
    最後的團隊是在 Linkedin 上面找到的(事過境遷,Linkedin 是新的 craigslist  XD),但是搜尋上有點棉角。經過一陣子的研究,我發現最好的搜尋單字是『stealth』與你所在的地區,比如說我剛剛打入『stealth』與『San Francisco』搜尋,頭兩筆結果就是正在找共同創辦人或是超早期工程師的廣告。

    Screen Shot 2018-01-13 at 6.32.29 PM

    重點來了,在 Linkedin 找人是要錢的,通常完票性質的創辦人,或是沒有一點資金的創辦人不會上 Linkedin 找人,也可以藉此篩選掉一般 founders dating 會出來嘴砲,但卻連一點最基本的募資能力都沒有的團隊。

  3. 其他獵人頭公司
    有點過去基礎的連續創業家,或是很認真想要投入的第一次創業家有時候也會使用獵人頭公司幫忙,你只需要跟相熟的獵人頭放一下風聲就可以了,我跟過去幾個合作過的獵人頭放出風聲後,平均一個兩個禮拜就會收到一封超早期的 Founding Role :Screen Shot 2018-01-13 at 6.53.35 PM雖然最後沒有使用這個方式找到合適的團隊,但是後來類似 email 還是一直出現,直到 2016 年年底為止。(也有藉此認識好幾位有趣的創業家就是了。)
  4. 老同事或是之前老闆介紹
    跟找工作的理論完全不一樣,這方法其實是最沒有用的 XD放出了不少風聲,但是回音卻很少,後來發現,要找的不是同事或是老闆,該找的是相熟的創投 XDDD 他們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幫旗下的創業家或是團隊組隊上場。但是這都已經是後話了,當初這方面的人脈也沒有很多,數來數去就是那麼幾個。

現在的共同創辦人

某天孩子跟老婆睡後,約半夜 12:30 分左右吧,Linkedin 的搜尋跳出了一個短得很有重點的廣告,重點大概是:

  1. 潛水中模式(stealth mode)中的深度學習新創公司找人。
  2. 我們在東灣,如果你討厭通車去南灣或是舊金山的話,可以好好考慮。
  3. 用 python ,用 keras ,用 tensorflow ,玩 CNN ,玩 RNN,也玩 reinforcement learning。
  4. 有興趣就丟喔,啾咪 ( ^.< )

我把履歷丟過去後也就去睡了,忘記了。

幾天後,信箱中出現了這位連續創業家的來信,大意是說:

  1. 少年耶,履歷看起來不錯喔,基本上各種軟體新創公司的角色都扮演過?
  2. 有影沒?要不要電話聊一下我想做的題目?

幾天後(週日),我帶岳父丈母娘到 Livermore 酒莊喝酒,約定的時間過了不少他才打電話過來,原來是在忙孩子週末的行程在搞不定。

Bingo!我想,有小小孩的創辦人,我喜歡!後來發現這傢伙已經創過一家快上市的公司(現在已上市),B2C ,一家營收不錯的中型公司, B2B,離開團隊後,沈潛了一年,又手癢耐不住,打算出來闖天下 XD

電話見面聊過幾次後,到他家一起寫了幾趟 code ,談到 offer 的時候,大部分都在談股權的比例(廢話 XD),我要他現在去募資,我的經濟狀況沒有辦法支撐我用私人基金下去燒,沒辦法,錢難賺,兒小漢。

『ok』他說。

幾天後,他說他募到種子資金了,要我電話跟主要的創投再面試一次,我就這樣加入團隊了,開始的另一段矽谷人生

技術共同創辦人的 hack

是怎樣? Dan 在 2009 年的時候可以,我在 2016 年的時候可以,都是 1. 用技術底 2. 在網路上找到連續創業家共同創辦的機會,這裡的連續創業家是很缺嗎?

是的!他們的確很缺 XD

要把公司經營地有聲有色成為矽谷的連續創業家,基本上專心致力是基本要素。既然專心致力,所有人脈的養成就會通通都是為了公司做的,跟客戶,跟創投,與跟員工。等公司越做越大以後,身邊熟的人會全都掛上某某長或是某某總監的名號,跟真正能寫 code ,能搭產品的技術人員自然越來越沒有交集,就算有交集也全是自家員工的工程師。

問題來了,法律上的競業條款是不允許他們挖自己前公司員工的,當所有認識的,能做事的傢伙都不行,碰不得的時候,就只有找那些不認識的人了,想想真是有點弔詭。

只要矽谷新創公司不斷出場,某個比例的連續創業家就會不斷地在陌生 talent pool 中尋找共同創辦的團隊,身為沒錢,沒勢,沒有關係,卻想從事新創事業的技術人員來說,這就是個你可以使用的 hack。

如果你想複製上列經驗,有相關的問題,歡迎在留言區留言,我有辦法回的話,都會加入討論的。

p.s. 至於之後其他跟創投,廠商,與客戶周旋的細節,我們可以在之後的部落格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