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看了 Ender’s Game (中文譯名:戰爭遊戲) ,大力推荐還沒有看過的人去看。 |
Ender’s Game 是本 1985 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最近搬上大銀幕。個人認為,這部電影要看的不是特效有多好,場面有多大(雖然這兩個也都很好拉),而是所謂的『策略』。
活到現在,這兩個字你應該也聽過無數次了吧?但是老實說,直到最近,30 歲上下的我,才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亂拳打死老師傅 v.s. 策略思考
我之前的 business partner 總是說,我那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人。
的確,在升學的所有考試中,我一直都是那種課本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然後忽略所有練習題的人。
其實我真的不是懶,只是我有一種偏執,我認為如果我做了練習題,習慣了回答問題的感覺了以後,考試的結果不會是我的實力,而只會我有沒有看過,或是做過那些題目而已。我認為這樣是作弊。
所以我專心致力的準備了一年,聯考的結果是: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雖然讀了一年後就轉到中央資工),這是我亂拳的結果。
我的一個朋友,他原本因為物理資優保送上台大物理系,卻因為想讀醫科放棄保送,在聯考兩個月前重新開始準備聯考,但是他只有物理與數學超群,其他科都跟不上同班同學,更遑論考上醫科呢?
因為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讀完過去三年的所有課業,跟他父親做下來討論了一陣子後,他們兩個制定了一個策略:
- 不去學校,不要翻課本復習,因為沒有時間
- 去坊間買到所有的聯考模擬考題,總共約 100 份
- 每天一早做一份全科的模擬考題,父親立刻幫忙把成績改出來
- 當天剩下的時間全都花在訂正那些做錯的題目上面
- 不了解的地方才翻課本或是參考書
這件事情他做了兩個月,他考上陽明醫學院。
先不要考慮我跟他可能有資質上的差異,老實說,如果我們拿現在 Big Data 的方式來分析所有聯考的考題在課本上面出現的章節與比重,每科聯考會考的重點不就是那 100 – 200 個左右?而且一直重複出現?(以上不負責任推論)
他這種練習,把火力集中在每科那 100 – 200 個左右的重點,是不是比我把課本整個翻過來翻過去還要有效率很多?
再加上他集中火力在問題的回答上面,他已經習慣了那種節奏,執行的結果當然相差很大。這就是亂拳 v.s. 策略思考的結果。
我一直都在練內力,但是內力好不好,跟打不打得贏是沒有絕對的關係的。『怎麼贏與怎麼打』比內力還要重要很多,這一切都是金庸害的 XD。
Ender’s Game 整場都在講策略的運用
Ender’s Game 幾乎每一幕都在講策略的運用,當你的生命與環境出現了難題,你要怎麼去解決?
- 當學校或是公司有人欺負你了?而且那些霸凌遠比你還要強大的時候?
- 當大家都討厭你的時候?
- 遊戲規則就已經規定你絕對贏不了的時候?
- 當敵人有著 100% 的地利,而且已經部署完畢,等待你掉入陷阱,一網打盡的時候?
一個鏡頭接著一個鏡頭,你可以看到 Ender 的想法與解法,他的策略。
過去我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我可沒有這想到這些東西。
很多人會膚淺的覺得他只是個很聰明的人,會『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殊不知,『think outside of the box』完全只是表徵,躺在這後面的,其實是更深層的策略運用:
- 你的目的什麼?
- 升職?哪個職位?為什麼要到那個職位上呢?
- 這職位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俱備哪些能力?
- 定義清楚你的目的,不然你怎麼樣也達不到目標。
- 已知與未知的環境變數是?
- 遊戲規則是什麼?
- 我不能做什麼?為什麼?除此之外我什麼都可以做。
- 是誰在制定遊戲規則?可以挑戰嗎?挑戰後的結果是?
- 你手上可以調動的資源是什麼?
- 怎麼做?為什麼?風險是?成功率多少?
- 最重要的是,你願意捨棄什麼?
- 資源只有一份,你一定要捨棄對目的來說不重要的東西。
- 捨棄的這些東西,就是你策略最小的成本。你準備好了嗎?
那些 MBA 朋友,或是學策略的人會接著講一大堆。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有運用到這樣子的思考嗎?
我知道我從來沒有,終究還是亂拳。但是我會開始會在未來的所有實行前都多放一顆腦袋,練習策略思考。
如果你還不知道我整篇在說什麼,去看戰爭遊戲電影吧。
謝謝分享,有許多問題是我看這部電影未曾想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