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類新創玩的是 Go big or go home 的經營模式,著重在極速成長,贏者通吃。反而不太強調快速的損益兩平,或是太早著墨於淨利(有當然很好 XD ,但是成長仍然是第一要務),這部份有非常多的文章聊過,pg 也寫過,所以我就不再贅述。
你拿錢了,就代表你背負著股東的期待,要幫他們賺進白花花的銀子。因此,你的 hunger game 就此正式開跑,在飢餓遊戲中,你會發現他們是站在台上下注的那一群天龍人。
這篇長文是我這系列的最終章,有興趣前面幾篇的朋友,連結在這: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一),陌生開發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二),陌生開發之,增加轉換率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三),陌生開發之,蓋牌

開始布局你的下一輪融資
種子輪之後,甚至 pre-A 之後,如果再用本系列文章討論到的方式進行陌生開發,其實是非常不妥的。你的現有投資人如果不是羊駝,或是早就跟你反目成仇,都會巴不得掏心掏肺,賣腎輸血,確保你至少下一輪(不是目前投的這一輪)融資平步青雲。
- 使用現有投資人快速擴充投資人脈
認識最多 vc 的人,絕對是 vc 本身。這是一個誰都想跟投,與誰都不想領投的特殊社群,於是領投的人巴不得很多好 vc 跟他們一起投,以分散風險,同時喜歡跟投的隨時消息靈通,想要在好案子中參一腳。因此,他們比平常的行業更注重同業之間的橫向聯繫,合縱與連橫,是他們每天演出的戲碼。
既然已經有人領投貴公司,趁他們認為你希望無窮之時,你應該好好想想你想認識哪些 vc 的誰誰誰,請他們介紹,跟他們好好討論,好為下一輪未雨綢繆。
如果你的投資人認為可行,就算他們現在不認識你想接觸的目標,他們也會盡力拉關係幫你聯絡,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可以用你當作藉口,多多進行業內交流,何樂而不為? - 定期更新資訊,好消息要大力推銷
不要等到開董事會的時候才跟投資人聯絡,跟投資人(或潛在投資人)聯絡,重量不重質。時不時的 email update ,在 linkedin 上面也大吹特吹,有成績吹成績,有業績吹業績,沒有成績吹努力,吹企業責任,吹跟大人物合影,上雜誌上節目,引誘現有投資人朋友按讚或分享,營造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
雖然聽起來很膚淺,但是很有效,利用 network effect ,在接觸得到的投資人腦中都種入你的 inception ,接下來會很好用。說實話,很多的 VC 在做 DD 的時候其實都是憑他們自己的感覺,一旦管理層有投資意願,接下來的 DD 過程找的就是一種信心罷了,你必須要營造這種信心,營造輕薄的假象。

你或許會認為上列兩點是偏門,開公司做生意的人應該好好重視企業獲利或是使用者人數,幫客戶帶來價值,幫股東帶來收益 …
是的,這些我都同意。但是你要小心,因為這不一定是你家創投想要看到的。 如果你不小心,被自己輕薄的假象迷惑,你很容易被創投們帶偏,往 Elizabeth Holmes 的方向狂奔。讓我娓娓道來。
小心!你的投資人會希望你一募再募
你的投資人跟你的誘因與計算成功的方程式其實是不一樣的。理論上來說,你的成功只有兩種,一種是公司出場(賣掉或是上市),另一種是公司經營得很好,有正向的現金流與淨利,長長久久,漸漸成長茁壯。
但是對於 vc 來說,第二種經營方式是比較沒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給人看的成績,大多是按照『估值』來算。 他們對外募資時,常說『我們基金的平均投資報酬率是 10 倍,光 fund II 的投報率就是 12 倍』,這 10 ~ 12 倍的算法不是拿他們獲利了結的現金或是公開交易的股票結算,而是混了為數不少的『旗下公司估值』。
既然是用估值算的,只要一直炒高投資組合中的估值,VC 的績效就更好,一飛沖天!BOOM!
於是 VC 當然會定時找你,就算你不太需要錢,他們也會看看你有沒有可以多多利用資金的可能,協助你一募再募,炒高估值。

如果你是公司管理團隊,你的工作不只是募資!不要貪戀估值與隨之而來 TechCrunch 的報導。專心做自己的公司比較重要。
不要依照投資人的節奏經營公司
稍微有些 father issue 創業家的日常營運,都是為了在投資人面前好看。把董事會中隨口討論到的方式或是作法,當作是給團隊的聖旨,戮力執行,只想在往後的董事會中報告成果,把功勞往上推,當個好寶寶。這情況在團隊募資前後尤其明顯,畢竟你要靠那些富爸爸介紹或是掏出下一輪的資金,往這邊想,或許也無可厚非。
但是,先別討論創業家方向感的問題,董事會頂多一季一次,從上次到這次,再從這次到下次,都已經半年了,三個月臨幸一次,你會指望這些投資人對你每天面臨的挑戰記得多少?有多少連續性?這三個月中,他們有多從周遭的新創流言蜚語中聽到了多少奇技淫巧,磨刀霍霍想在你身上練功夫?把你的經驗練成他的八卦?
把這些奇技淫巧交待給團隊,希望團隊照著執行,只會累死每一個你接觸到的執行者。沒有連續性,沒有 context ,這三個月試試看這招,不奏效?那下三個月試試看那招吧?團隊疲於奔命,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更何況執行者每每在期待投資人救世主,帶著金錢的聖光降臨指點迷津,你是 CEO 還是他們是 CEO ?要不要乾脆換他們來經營團隊算了?

經營者應該要是最貼近市場的人,也應該要是最知道要用哪些策略與招數,帶領團隊在市場中找出生路的人,投資人或是董事會是給你拿來找經營漏洞,補足資本或是大環境參數的地方,不是要你每三個月通一次靈,擲杯問路。
把營運狀況與你市場與環境的認知交待給投資人或是董事會,聽他們對你發起的挑戰,是合理質疑也好,是雞蛋中挑骨頭也好,你概括承受,然後找團隊討論。投資人處是你聽問題,找問題的地方,不是擲杯問路,或是跪下接旨之處。
利用他們的見多識廣找漏洞 (poke hole),不要找解法。
公司做爛了,人卻成功了?
在這個系列的最後,我們討論一下失敗創業家的聖經。在矽谷開公司要失敗,大概有下列幾種方式:
- 完全沒有募到資金,或者只募資到啟動資金,一人生死
大多是第一次做公司,存了一點生活費,或者拿到一點啟動資金(通常在 25 萬鎂以下),就風風火火地開始。種種的原因最後沒有找到想賭他的投資人,於是解散團隊與公司,回去上班,直至下次手癢。
這種大概也是台灣社會上傳統定義的失敗。只是在矽谷,這種失敗的經歷是可以拿來說嘴的,只要你能說得頭頭是道,不管找工作,或是甚至未來的投資人,都會把這種失敗當作是對你的一種歷練。 - 沒有使用者或沒有高營業額, 5 到 7 年後被併購,通常併購金額不公開
矽谷在街上走的,號稱『成功出場』的創業家,有 80% – 90% 是這種情況。是的,大部分的矽谷創業家並沒有『成功出場』。
當你營運 5 年到 7 年後,如果沒有顯著的起色,你的投資人想的不是如何幫你一飛沖天,而是要幫你找到新東家賣掉,止損,或者只小賺一點。新東家通常會是他們原來旗下投資的另外一間公司,缺員工的矽谷巨獸 FAANG,或是美國其他對該題目有興趣的上市巨獸,用『Acqui-hiring』的方式賣掉。對他們來說,不過就是洗一下手上的牌。
如果沒有人有興趣,矽谷生態系中也有非常多這種幫忙賣公司的掮客,他們甚至會牽線很多國際上各種目的的私幕基金。
一旦公司被賣掉,儘管公司營運是失敗的,創業家一轉頭便會高調宣稱『成功出場』,然後身掛新公司高管的名號招搖撞騙,有可能之後在大公司平步青雲,有可能過幾年後再次提刀出山,去斬獨角獸這隻惡龍。
是的,矽谷有 80% – 90% 號稱『成功出場』的創業家是這樣。老實說,走到這一步,總薪水的期望值不一定有一開始就在 FAANG 打拼的同學多多少,只是下次在出來斬惡龍時,投資人會給予多一點的信心。 - 高調失敗,劇情可比好萊塢,如流星一樣的墜毀,但是會像不死鳥一樣重生
說實話,如果 Anna Delvey 不在紐約,不找銀行拿錢,而是跑到矽谷這個鄉下地方跟宅宅一起幹,做時尚新創,找創投拿錢,可能早就已經成功了。
創投的錢,她是一定拿得到的,這裡沒有人會真的跑到德國去查核他到底是不是系出名門,有沒有家財萬貫的抵押,大家只會看他是否有那股玉石俱焚也要撐出來的能力而已。拿創投的錢出來吃喝甚至是渡假,不要太誇張的話都可以報銷得過去,就算最後倒閉沒有交出成績,只要不要在公司營運上詐欺,不至於淪落到 Elizabeth Holmes 那種窘境,也不會鋃鐺入獄。
其實就算是 Elizabeth Holmes ,就算他有誠信問題,我個人認為之後還是會有創投肯投資她,而且還會拉大家一起下水 XD ,這裡多的是問題很多的創辦人,性騷擾的,睡下屬的,攻擊計程車司機的,偷公司錢的,3K 黨的,把公司搞得像是邪教的 …
這不,把公司搞得像是邪教的的,WeWork 的 Adam Neumann 沒多久立刻敗部復活,還拉了超級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入局?
在矽谷,唯一會凋零的創業家都是那種搞太小的,一人生死的那種。上列三種,除了第一種,從某種角度來看,都是成功的。至少公司都有辦法一間接著一間開,創投也會一間接著一間投。

寫到這裡,我想你也看到了好多好黑,好負面的幻術!這些幻術,是矽谷跑斷腿也要追求成長的風氣慣出來的。如果創業家沒有主見,不知道自己該做的是『生意』,而不是這些眼花撩亂的奇技淫巧,沒有自己很強的方向感,很容易在找出方向感之前報廢了好幾家公司。
不過沒關係,報廢的這些成本,由矽谷眾多投資人概括吸收。對 vc 來說,還是划算的,畢竟只你的投資組合中,報廢的比例不要太高即可。
這個系列的最後,回答一下與位讀者討論的問題:
要不要去 YC?或是其他編制完善的 incubator
有讀者問到說,既然都已經可以靠『陌生開發』募資,還有必要擠破頭,申請 YC 或是其他編制完善的加速器?
說實在的,這些加速器有很大的一個功能就是進行下階段的投資媒合,新創公司擠進窄門,拿到 YC 團隊的勳章,YC 專心經營品牌,把餅做大做好,創投團隊就會有很強的誘因投資這些團隊,有以下幾個原因:
- YC 團隊各個身經百戰,被他們篩選過的團隊創辦人,品質都真的不錯,雷的機率不高。
- YC 的團隊有品牌,投資他們不用費太多力氣去說服 LP,只要沒有奇怪的 red flag ,應該都不會有反對意見。就跟身為工程師, database 買 oracle 的,不隨便亂買雜牌 startup 的,出問題的時候,就不會被老闆定得滿頭包。
- 看到其他創投大把大把地把錢丟進這些 YC 公司,如果我沒有丟,出了下一間 airbnb 我不嘔死, fear or missing out 是個很強的誘因。
當然,上列現象只會出現在編制完善的 incubator 中,如果是剛成立沒多久,沒有多少 track record 的加速器,其實沒有多少創投會理你,就算這間加速器後面有國家基金或是大型企業基金也一樣。
打怪的平台,也是一層層打怪打出來的。
當然,yc 能提供的還不只這些,畢竟是打過千百次怪的妖精成立的平台,YC 他們上至從上中下游整合起來的 startup 供應鍊,startup 相互介紹投資人,YC 團隊專屬的投資人資料庫,下至公司經營管理,律師會計師銀行整合…. 等的所有資源,應有盡有,如果想要
至於為什麼鋼彈公司沒有去 YC ,原因很簡單:沒上。所以沒有辦法爽爽地使用人家搭建好的平台進行媒合,凡是得靠自己,得打得辛苦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幫我轉發喔,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一),陌生開發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二),陌生開發之,增加轉換率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三),陌生開發之,蓋牌
One thought on “鋼彈公司的種子輪(四),錢拿完了,不要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