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 2016 後半段到現在,我協助矽谷公司建立了三個遠端台灣軟體團隊,雖然規模目前都不大,卻從一開始就是這些矽谷公司賴以維生的天兵神將。最近跟幾位朋友聊到這個話題,想說就來整理一下這種模式的棉角。
其實我早在 2011 年時就是矽谷公司遠端團隊的一員,這個模式其實也早就行之有年,我認識最早開始做的是 Dan Chiao ,但我不認為他是第一個做的。
本文中聊到的型態上是我實做幾次後的改良,跟很多人使用的不一樣,如果你有相關經驗,非常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在我的定義中,台灣工程團隊與矽谷這邊的關係,跟西班牙神劇 money heist 的巴基斯坦駭客兵團有點像,主角團隊在市場的痛點中第一手衝鋒陷陣,做遠端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情,然後把所有可以遠端的,需要技術醞釀的工作都丟給台灣軍團處理。
如此一來,身在矽谷的故事主軸團隊,就可以用相對低很多的成本但精英的工程團隊推展故事的進程,不管是要向銀行外運送熱騰騰剛融化的金沙,還是策略性地跟環伺周遭的利益團體周旋出路。
為了台灣?還是為了錢?
當然是為了錢?這世界上那幾件事情不是多多少少都為了錢?
矽谷當在地的工程師,先不要算那種報章雜誌上拿來嚇人用的天價報酬,非常保守估計,軟體工程師每個每年 15 萬美金跑不掉,再加上健康保險與其他的人資費用約 30% ,總和 19.5 萬美元,台幣大概 585 萬元。
對一個剛募資 15 – 30 萬美金 pre-seed round 的新創團隊來說,創始團隊如果也要吃喝,根本沒有辦法負擔多久。除了創始團隊就使用極低的薪資,跟相對高昂的股權來引進 tech co-founder 以外,台灣工程師的價格與品質,就對有台灣背景的創業團隊非常有吸引力。
(畢竟在矽谷,從來就不缺想當創辦人的笨蛋 XD。回頭想想,我那時談到的 package 比我現在聽到的行情不知道好多少 XD,一開始跟很會慕資的人做果然有差)
這種互相利用的套利關係其實很好,有利可圖的系統才會長長久久,以愛之名的消逝得會比誰都快。
節省成本,也為了愛
除了上列那個很市儈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更市儈的:為了找到矽谷已經絕跡的 SoC,C/C++,OS 系統底層的工程師。
矽谷的就業市場充斥著一群群矽谷市場訓練出來的工程師,這個市場著重在 web 與 mobile app 的開發(bootcamp 的訓練重點),規模大一點的,會玩到大型資料庫與各種名曰大資料的工具與應用,最近 10 年這裡特定的生態也孕育出大量的資料分析師與資料科學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些熟悉 IoT SoC,通訊協定,系統底層,作業系統類的工程師,除了被 Apple,Google,Facebook,與 amazon 找來供在神壇上的,基本已在矽谷絕跡。
近年來去中國設立團隊會有莫名其妙的風險,台灣就成了非常適合的選項。對這類非矽谷主流工程奇才的愛,也驅動著相關的新創公司。
找到一開始那群不怕死的
最近幾年,『矽谷新創』這詞已經變得跟乳華一樣廉價,打上矽谷名號的公司在台灣的就業市場中其實一點吸引力也沒有,就連你明天就幫該員工辦 H1B 直接帶來美國,台灣人都會嫌美國現在疫情可怕,轉頭就走。
要悉心為一個還不成熟的新創團隊打造遠端團隊,切忌躁進,凡是最好親力親為,在遠端團隊沒有 8 人以前,先不要找 head hunter ,反正你也付不起,何不趁機多了解一下在地的人才種類?
以下是我常用的 sourcing 方式,分別是 1. 用錢, 2. 用熟人,與 3. 用興趣。
- 用錢決戰品牌
這時候你在台灣還沒有品牌,如果用同樣的價格跟其他品牌企業競爭,一點勝出的機會都沒有,這時候你要使用最直接有力的方式異軍突起。
想像一下,在一片『薪資面議』的職缺板中,看到一起比當地薪水高 30% – 50% 的薪水直接寫在文章標題中,你當然會想點進來看。這時只要職缺內容中規中矩,不要有詐騙集團的氣息,很多時候就會想要聊一下。
當然,錄取後也要給出相對應的薪水等級,這標題不能只是賺點擊率的,不然就是『真』詐騙集團。 - 用熟人增加信任感
只要作人不是很擊敗,社會中打滾多年後,多少都會有朋友,也多少都會有領域相關的朋友。同領域中的朋友是你這時候不可多得的資產,只要職缺一經轉 po ,相當程度等於朋友的背書一樣,在他的朋友圈中公告這個職缺不是雷,他同領域中的朋友就會有興趣。
這時候花點心思去回應轉錄文章下方的討論,是很好在社群中擴散職缺資訊的方式,有人討論的文章就會常常置頂,對領域中有興趣的人進行 re-targeting 攻擊。 - 用興趣增加相關曝光
社群絕對是找高手的絕佳地點,不管是 fb 相關領域討論社群,還是 github 相關領域的職缺公告地點,找到這群人出沒的地點是先決要素。
這幾年來,我發現 twitter 對某些軟體工程高手的穿透程度相當高,是培養領域陌生人脈獨一無二的社交網路, Facebook 反而太雜,品質相差非常多,值得多多利用。領域中互 fo 的人也常常分享領域相關訊息,值得長期關注。
矽谷新創遠端在台灣之術
這篇文章我們聊到了行之有年的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從遠端團隊定位,成本結構,人才特質,與工程師出沒地點討論。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錢,然後才是因為愛。
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我們會接著討論在台灣找人找哪些人,如何經營團隊,要不要找當地的頭,什麼時候建立矽谷相對應的工程團隊 … 等等的接續議題。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fo 我: _wingchen ,或是關注我的 fb 粉絲頁喔:winston.chen.sv,揪咪
矽谷新創在台灣之術,遠端(一) 有 “ 2 則留言 ”